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中国文物:古代俑塑精品(2)

2009-07-24 12:07
来源:洱吧下载 作者:佚名
他们神态肃穆,姿势紧张,虽然造型比较单一,但通过整齐的排列体现出一种群体的统一,让人感受到一种威严和纪律的力量,这些兵马俑无论在规模还是

他们神态肃穆,姿势紧张,虽然造型比较单一,但通过整齐的排列体现出一种群体的统一,让人感受到一种威严和纪律的力量,这些兵马俑无论在规模还是气势上都胜过了阳陵的兵马俑。难道这位将军比皇帝还要威严吗?实际上,阳陵的武士俑还只是保卫首都和皇帝的军队,而这批兵马俑才是西汉时期中央军队的真正代表,显示了汉军的实力。

骑兵俑和步兵俑被放置在不同的坑道中,体现出骑兵在汉代作为一个兵种的独立存在。史书记载,西汉骑兵经过初期的苦心经营,成为当时边防的重要力量。汉文帝期间对匈奴作战时,发动的骑兵力量可以达到10万以上。

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在徐州狮子山一带也发现了一批陪葬的兵马俑。

批俑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拿着兵器的卫士俑,也有拖着发辫的士兵俑、抱着弩背着弓的甲士俑等等。

4000多件汉俑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思想、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的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从制作工艺来看,这批俑的制作方法和楚地的俑十分相似,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这支完整的军队还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当年军阵的样式。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木制的俑。这些俑延续了先秦时期木俑的特点,简洁自然,但是精致了许多,他们的主人是西汉早期一位侯爵的夫人辛追,和皇帝、将军不同,贵妇人讲究的是享受生活,所以她带进墓里的都是生前伺候她的仆人,她们中有的是彩绘俑,可能是比较下层的奴仆,有5个俑则代表着主人的小乐队,还有的俑是在木质胎体上穿着丝织品的衣服,她们可能是主人的贴身女仆,地位比较高,其中有一个绝色佳人最令人注目,一张精心修饰过的脸庞无限娇媚,嘴角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这尊木俑在荷兰展出时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那么,在皇帝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美女伺候呢?在汉景帝阳陵的封土堆附近,排列着19个坑穴,这些坑穴可能象征着皇宫里负责皇帝生活的机构,因此出土了一些特别的俑,有两个裸体的陶俑让人们吃了一惊,他们没有阴囊,但这不是工匠的粗心,而是刻意表现的,他们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太监形象,除了太监,皇帝的日常生活主要靠宫女来服侍,当年,她们身上穿着艳丽的衣服。

在人们的想象中,皇宫的生活富足奢侈,应有尽有,不过,2000多年前的富有概念和现代却有很大的不同。92米长的13号从葬坑就是皇帝的仓库,这里埋葬了近2000件动物陶俑,包括231件彩绘陶山羊、33头陶绵羊、456只颜色各异的陶狗和一些小乳猪,以及公鸡和母鸡。

女仆也一样表现出温顺的神情。她们身材窈窕,眉毛细长,大大的眼睛,面庞丰满,黑色的长发简单地笼在脑后,在底部挽一个结。彩色的绘画细致而真实地表现了她们的服饰和装扮,她们几乎没有佩带任何首饰,宽松的长裙从腰部紧缩,在底下散成喇叭状,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女性秀美的身材。外套并不华丽,只在领口和袖口有些装饰。

这是一个梦幻般的瞬间:一匹正在急速奔跑的骏马,扬起的马蹄踢到了一只飞鸟,鸟儿在逃走的同时,还惊魂未定地回头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少有人知道,这尊著名的青铜俑来自甘肃武威一个并不出名的古代墓葬。武威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中部,距离首都北京2000多公里,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在此大破匈奴,故起名武威。1969年武威新鲜村的农民们在挖掘防空洞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地下世界:在由200多件金银玉器、陶器和铜器构成的文物中,最令人瞩目的是99件车马铜器组成的车马仪仗队,这支队伍的最前方是一匹与众不同的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领头马的身后,紧跟着17匹马和骑士,一共分三行,骑士们威风凛凛,手里拿着长戟。

在威武的骑兵后面是车队,车队的正中是一辆前导用的车,稍后是4辆豪华的轺车,车上有驾车的人,还有两个服侍主人的丫鬟。车前头站着8个人,从穿着上看,4个属于武官,4个属于文官,在他们的身背后发现了刻文,上面写着“张家的奴仆”。

车队后面是一组5匹马组成的队形。中间一匹马身材高大,器宇轩昂,应当是主人的坐骑,其他的4匹前后并列,护卫主人,是贴身卫士的从骑,队伍的后面还有一辆牛车,它是负责运输工作的。几十匹铜马各有各的姿态,十分生动,而所有的车辆做得就和真的一样,一些车的后门还可以开启。

显然这并不是用来作战的部队,而是象征着威严和尊荣的仪仗队。虽然对墓主的身份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几万枚古钱币,将墓葬年代确定为东汉末年。与秦朝和西汉时期的俑器相比,东汉时期的俑器在制作材料的选用上更加奢华,同时更加注重对局部场景和人事活动的描摹与再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因为在东汉时期,一些世家大族兴起,他们建立起规模宏大的庄园,拥有大量的依附农民和奴仆,生活十分奢侈,这种风习也带进到墓葬中,墓室越建越大,俑器也越来越丰富。

东汉的俑多小巧,但无不神采飞扬、生动活泼,虽然只是简单的捏塑,但人物的姿态、形象相当传神。汉代结束以后,表现世俗生活的俑虽然没有东汉时期的生动传神,但也别有一种风情。

奢侈安逸的风气不仅盛行在经济发达的中原一带,而且蔓延到东汉帝国的各个地区。成都是今天中国市井文化最为浓厚的城市,这里的人们喜欢品茶论道,悠闲享受的生活,但2000年前成都街头坊间的市井特色丝毫不逊于今天。

在成都天回山出土的说唱俑,高55厘米,说唱俑头戴小帽,右手高举鼓锤,左手还抱着一个大鼓,上身袒露,说唱之间不但眉飞色舞,粗短的右腿也情不自禁地翘了起来。在四川各地东汉时期的墓葬中,乐舞俑几乎处处可见,其中说唱俑又最为常见,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这种诙谐、滑稽的说唱表演想必就是今天中国评书、相声的前身了。东汉的俑多小巧,但无不神采飞扬、生动活泼,虽然只是简单的捏塑,但人物的姿态、形象相当传神。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