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海门口遗址:剑湖之畔的滇文化遗迹(三)(2)

2009-08-01 10:19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一具尸骨变成了三具骨骸,有老有少,尸骨不全,支离破碎,虽说,可以排除木桩钉穿人体的残酷祭祀之猜测,却出现了更为血腥杀戮的影踪,在一段股骨

一具尸骨变成了三具骨骸,有老有少,尸骨不全,支离破碎,虽说,可以排除木桩钉穿人体的残酷祭祀之猜测,却出现了更为血腥杀戮的影踪,在一段股骨上留下了被强力击打以后深刻残留的伤痕,还有一个连牙齿都尚未长齐就意外身亡的少年。

三具没有了头颅的残骸让人们发挥出了丰富的想象来猜测,在那个远古的时代他们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有一种凶猛的野兽把这三个人吃掉——也不可能,还要把几个人放在一起,不可能。

在其它的探方中又发现了人骨,并且都是人体大腿部位的股骨,在基本可以确定的人骨中,有两个盆骨碎片、两个颌骨、六十多个趾骨、十一根股骨,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海门口考古发掘队领队闵锐介绍:从这一些迹象来看,在这个遗址里面出现这种很散乱的人的骸骨的这种现象,我们还不多见,反正是很不正常。

曾经开创了云南青铜文明的海门口人,而今,他们的后裔都生活在哪里?他们现在都归属于哪一个民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遗弃了这美好的家园?海门口文明的薪火又被他们带到了何方传扬呢?

原大理州博物馆研究员田怀清介绍:剑川鳌凤山这些墓葬都属于春秋战国时间的墓葬,它的兵器,说到铜钺,半圆形刃的这种铜钺,它与剑川海门口遗址发掘出来的铜钺是一模一样,说明春秋战国时间的鳌凤山青铜文化,与剑川海门口的青铜器的发展有着渊源关系。

鳌凤山位于沙溪古镇西南,当年考古发掘的那一片墓地已经被荒草所掩埋,不远处的这一片没有发掘的古墓群也是坟草萋萋,透着几许的荒凉与神秘。

沙溪古镇是蜀身毒道和吐蕃古道交汇的重镇驿站,从这里往东可至大理、昆明,转道四川,深入中原腹地;往南可沿澜沧江经普洱等地,再到东南亚;往西翻越高黎贡山穿过缅甸,直达印度;往西北经丽江,过香格里拉,到达西藏拉萨。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使得沙溪古镇自古就是南来北往民族迁徙、交汇的主要通道、重要节点。

那么,在历经了二千多年的岁月之后,海门口人的后裔如今还有没有遗留在这里的呢?

这是在清明时节里,沙溪古镇的一户普通居民在祭拜他们的先祖。

沙溪镇东南西门林居民袁尚锦介绍:我们的祖先据说他们是充军过来的,有些人又说是打仗以后流落过来,我们整个沙溪有一种统一的倾向性的说法是我们的祖先来自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

为什么在今天,几乎所有的沙溪居民,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呢?

似乎,那一群在二千多年以前就率先来到了这里的海门口人,已经全部被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来的这些人彻底地置换了。

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锡禄介绍:为什么本地人有一些这样的说法,这是跟明代朱元璋时期的政策分不开的,他们把“在官之典籍 ”、“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炬,“于是南人皆曰”我自南京来。他们当年做了一个文化上的一个毁灭性的政策,让土著的人数典忘祖,云南很多的少数民族问起他老祖宗,他们我们是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

今天居住生活在沙溪古镇的人们,他们究竟是不是海门口人的后裔,一时还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在距今二千多年以前,海门口人确实就是顺着这条河流,背负着他们所开创的青铜文明走向了远方,艰难地踏出了云南文明历程的第一行脚印,从此云南青铜文明由西向东传扬光大,沙溪,便是他们远行的第一个驿站。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