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海门口遗址:剑湖之畔的滇文化遗迹(二)

2009-08-01 10:1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2008年1月,一支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来到剑川一个叫做“海门口”的地方,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下面,埋藏着一个非常巨大的、足以震惊世界的木桩

在海门口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刚刚开始不久,就出土了一枚精工铸造的铜箭镞,不仅再次证明了海门口遗址青铜时代的存在,同时,还出土了彩绘陶器、木耜、木耙、还有碳化的粟米,也再次增添了人们对海门口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的期望。三千多年前的海门口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海门口人是什么样的生活?这里是否发生过残酷的杀戮?这一切疑问的答案,我们只能依靠那些静默而生动的出土器物,让这些承载着风雨和尘埃的先人遗物来为我们复原那段神秘的过往,揭示历史的真实。

这是一枚有三脊,带銎口带飞翼的铜箭镞,由青铜铸造而成,其高超的制造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略成圆弧状的箭头与如今的子弹头几乎一模一样,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设计要求,极具穿透力。精确等分出的三面飞翼,形成三棱的刃口和血槽,与当今三棱枪刺的设计理念同出一辙,极具杀伤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率先体现在武器之上,人类文明的历程总是呼吸着血腥的气息。

青铜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人类真正的文明历程,表示着人类社会从氏族制度解体,进入阶级社会,同时,也表示着以狩猎为主的石木兵器时代结束,以人类大规模相互杀戮的铜兵器时代到来。

在海门口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刚刚开始不久,就出土了这一枚精工铸造的铜箭镞,不仅再次证明了海门口遗址青铜时代的存在,同时,也再次增添了人们对海门口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的期望。

发现这一枚铜箭镞的地层是第三次考古发掘所划定的第四文化堆积层,第一层为现代的耕土层;第二层中含有明、清时期的瓦片、瓷片;第三层中出土了渔网用的管状网坠和少量的铁器,判定为元、明时期的堆积;从第四层开始才真正触摸到了遥远的青铜时代,考古发掘也才刚刚进入到富含惊喜与疑问的重要层位。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董义理介绍:这个箭头出现在文化层的第五层,从它们的层位来看,这个是晚期的层位。第四层里面相对来说比这个要精致一点、更漂亮一点,制作的工艺可能也更复杂一点。至于为什么会散落在这个地方,估计

因为这个铜箭镞比较常用一点,他在生活中一不小心可能就散落在这个地层里面。

我们得要感谢远古时代的人们那一次次的不小心,让后世的人们还可以通过考古的方式,来恢复出人类那些早已失去记忆的历史。

三千多年的海门口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三千多前的海门口人是什么样的生活?

三千多前这里是否发生过残酷的杀戮?

这一切疑问的答案,我们只能依靠那些静默而生动的出土器物,让这些承载着风雨和尘埃的先人遗物来为我们复原那段神秘的过往,揭示历史的真实。

石范就是用于浇铸青铜器的石模,石范的发现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海门口遗址所出土的青铜器,不是来自于别的地方,就是在这里铸造的。

这半块残缺的石范应该是用于铸造铜斧或者铜钺的,斧和钺都是一种既可以作为兵器,也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器具。这些在第四、第五层位露头的晚期粗大木桩上的砍削痕迹,应该就是用铜斧或者铜钺砍削而留下的,1978年的第二次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也为这些推断提供了证据。

1979年在对海门口遗址第一、二次考古发掘所出土的铜器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除了有几件是红铜器外,其中有十件是青铜器,有一件铜钺的含锡量达10%,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青铜爵含锡量达7%非常接近,说明当时海门口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的核心技术。

中国科技大学运用铅同位素法对殷墟出土的十三件青铜器进行检测时,发现其中的铅具有高放射性成因的特征。而在中国境内与检测结果相近的铅矿,仅仅只发现于云南一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