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一支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来到剑川一个叫做“海门口”的地方,或许,就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脚下的这片土地里竟然会隐藏着这么多的难解之谜,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下面,埋藏着一个非常巨大的、足以震惊世界的木桩迷宫,这些神秘的木桩矩阵群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对同一区域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这在中国的考古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是什么样的秘密能够如此强烈地吸引着考古队,一次又一次地翻弄这片土地呢?
2008年1月,当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闵锐率领一支由省、州、县三级人员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来到剑川县这个叫做“海门口”的地方的时候,或许,就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脚下的这片土地里,竟然会隐藏着这么多的难解之谜,埋藏着一个巨大到足以震惊世界的迷宫。
海门口位于剑川坝子的南部剑湖的西南部,剑湖水经海尾河从海门口流出成为黑潓江,最终汇入澜沧江,过去的海尾河,河道曲折,海门口剑湖出水口一带常为浅水的沼泽地。
在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工地,剥开覆在上部的土层,显露出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木桩。其中,仅DT1802、DT1803两个探方,在5x20的一百平方米面积内就有木桩近六百棵,平均每平方米六棵。这一奇异的现象最早是在1957年被发现的,随后,在1978年考古人员又在这一区域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对这一区域的第三次考古发掘。
在五十年的时间里,对同一区域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这在中国的考古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这片神秘的土地下面,究竟埋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又究竟是什么样的秘密能够如此强烈地吸引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地翻弄这片土地呢?
剑川县地处云南省的西北部,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在史学界素有着:“北敦煌;南剑川”这样的一种说法,地名背后所代表的是:敦煌莫高窟和剑川石宝山,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精品的这两座石窟,同时也是南北两条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存在。
深厚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剑川总是能够带给人们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1957年3月,人们在疏浚海尾河,拓宽河道的施工中,意外地挖到了一棵棵木桩以及大批石器、陶器、还有少量的铜器。由此,确立了海门口遗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考古学价值,写入了新中国最早的考古学教材之中。
1978年4月,为了进一步弄清海门口遗址的价值,云南省文化局又一次组织人员,对海门口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人们期待着第二次考古发掘能有新的、更大的惊喜,却传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主持本次发掘的负责人突然死亡、大量考古资料也下落不明了。
剑川海门口第二次发掘以后,做了一次碳14的测定,测定的结果是距今二千六百年,时代大概相当于春秋时代。这个时代与第一次测定的距今三千一百年,出入很大,相差近五百年。
相差五百多年,就意味着从商周时期变成了春秋时期,那么,这个被人们称之为 “滇文化”的起点、云南青铜时代的起源地、云南文明的发祥地的海门口,就将失去耀眼的桂冠,而变得平庸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距?这两次测定的数据究竟那一个才是正确的呢?
在考古学中采用碳14测定的方法来确定生物体死亡的时间,并由此来推算出相关的年代,这是目前所能采用的最为科学的方法。
剑川海门口两次碳14测定的取样标本都是那些发掘出来的木桩。一切所有的谜团全都集中到了这些神秘的木桩之上。
然而,当揭露出来的木桩越来越多时,木桩的排列却显得越来越杂乱无序、疏密不均,而且长短不齐、大小不一,木桩的用途和性质也变得更加模糊不清了。
历史上的西湖是剑川的第二大湖泊,有河道与剑湖相连,在西湖的周边也曾经多次有过发现大量地下木桩的报告,并出土了一些与海门口遗址相同的石锛、石锥、石斧、石刀等器物。
暂且不论早年间的考古普查所认为的几十平方公里范围,甚至是整个剑湖、西湖周边区域,通过科学的考古勘探,第三次海门口考古发掘最终确定:木桩集中区面积达二万至二万五千平方米,遗址总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海门口遗址的面积之大,足以令世人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