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海门口遗址:剑湖之畔的滇文化遗迹(一)(2)

2009-08-01 10:0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虽说,目前所揭露出来的这个范围,还仅仅只是海门口遗址的一小个部分,然而,面对着这个由一棵棵木桩组成的迷魂阵,置身其中,探坑就变成了一个巨

虽说,目前所揭露出来的这个范围,还仅仅只是海门口遗址的一小个部分,然而,面对着这个由一棵棵木桩组成的迷魂阵,置身其中,探坑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宫。

如此密集的木桩,在全世界的考古发现中,也找不到可以类比和借鉴的经验,那么,对海门口的前两次考古发掘,能不能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呢?然而,由于前两次所发掘的面积都比较小,发掘出来的木桩也不太多,也没有这么密集。况且,前两次考古发掘对木桩所做的碳14测定结果相差了五百多年,正是海门口遗址受到学术界质疑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差五百多年,如果这些木桩是同一个时期的,那么,这个差距就太大了,假如前两次考古发掘所取样的木桩是相隔了五百多年才钉在这里的呢?

这些木桩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一个大胆的猜想随着发掘的不断深入,终于,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闵锐介绍:我们分析这些木桩,大概有这么样的规律,现在才露头的这些小木桩,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可能早期跟工具有关系,工具不好使,他只能砍小的这些木桩。再往上的木桩,中期的,后来发展以后,他就用这种劈出来的木桩了。最晚的几根比较大的木桩都是经过了加工、砍削过的,而且桩柱都比较粗,像这一类的晚期的这个木桩都打得比较深,因为技术进步了。

根据木桩的形态、大小,人为加工的方法、程度、出露地层的层位早晚以及木桩之间相互的叠压、打破关系,最终,将出土的四千多棵木桩分为了早、中、晚三个时期,四个大类。

似乎,已经找到了破解这一迷魂阵的法宝,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却以更为复杂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人们为什么要在这里钉下这么多的木桩,而且,一钉就至少钉了五百多年?

这些木桩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对此,人们有过种种不同的猜测和看法,关于这些木桩的性质和用途,从发现至今五十年以来,人们就一直争论了五十年。

起初,当人们看到这些直立的木桩时,木桩从海尾河西岸的陆地上,一直延伸到了海尾河的河道之中,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用于加固海尾河堤岸的防洪设施,随着一些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文物的大量发现,人们又渐渐趋同于:“这些木桩与人类生活建筑有关”这样的一种看法。

傣族民居,是我国现存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上古传说中,有巢氏为避免族人遭野兽侵袭,教民构木为巢,从此就有了房屋。虽然有巢氏其人不一定存在,但干栏式民居确实是从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的。凡是用木材或是竹子为桩柱做成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高出地面或是水面的房屋建筑,都可以称之为“干栏式建筑”。

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发现于距今六千多年前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1973年发现的河姆渡遗址,是世界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对河姆渡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片的木桩和纵横交错的木构件,布满了整个发掘区,在一些木桩和木板的两端,居然出现了榫卯的痕迹,在木桩和木板上分别凿出榫卯,可以使木桩和木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榫卯的出现充分地证明了这些木桩和木板是用于建盖房屋的构件。 榫,就是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的凸出的部分;卯,就是凹进的部分,中国的古建筑,始终以木构建筑为主体,而木构技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榫卯技术。有了榫卯,后世的穿斗式房屋才能形成,中国建筑史上才会出现辉煌的建筑成果。

据此,考古人员将这些木板、木桩及木构件进行复原,展现出了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形式。

无论是建在水上,还是建在陆地。海门口前两次考古发掘都认为:这些木桩是干栏式建筑的桩柱。然而,仅有大量的木桩柱发现还不足以证明。

诚然,这些木桩和木板上的榫卯的发现,可以用来证明这些木桩和木板是用于建盖房屋的构件,然而,在已经发掘出来的四千多棵木桩之中,明显具有榫卯特征的并不占多数,另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保存下来的大多是直立的木桩,建筑物的横向木构件和上部木构件却十分的稀少呢?

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闵锐:有火烧痕,在水下或者泥里面的这些它就没有被烧掉,但是顶上的基本上都被烧掉了,这个可能跟当时发生火灾还是有关系的。

对海门口遗址的三次考古发掘都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工具,木桩的砍削主要是用石斧,榫卯的加工则是需要用石凿才能完成的。

在所揭露出来的遗址范围内,的确在许多地点都发现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但是,就仅此现象来解释建筑物的横向木构件和上部木构件稀少的原因,还是远远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炳南介绍: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个情况,只能说是建筑物的下部或者是基础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来讲,它应该有建筑的上部建筑或者是上部结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