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介绍:我们也是头一次见到既有稻作又有麦子, 还有粟,这几种农业就目前的考古学研究来说,它是多种来源的。
碳化稻在这个遗址早期的文化层,第九层中就已经出现,而碳化麦和碳化粟则是在第八层中才有少量的发现。
结合所出土的其它遗物分析,考古人员认为:剑川海门口遗址是南北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遗址早期所呈现出的是干栏式建筑、稻作农业,这样一些典型的南方文化元素的特征,随后,麦子、粟米、农具、彩绘陶等一些来自北方的文化元素又相继加入其中。
还有一些尚难以判定出来源方位的外来器物,也散落在海门口遗址的的地层之中。
剑川及其周边地区自古至今都未曾发现有玉石的原料,所出土的这些质地不同的玉器,只能是来源于外地,而且应该是距离剑川海门口很远很远的地方。这从另一个方面显现出了那时候人们生活的社会半径,已经拓展到了一个我们今天都难以想象的某个范围了。
那么在当时,海门口这个地方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能够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呢?
三千多年以前海门口人使用的这些船桨,与当今世界各地普遍使用的船桨完全一模一样。多支船桨的出土,以及大量螺壳、蚌壳、鱼骨、网坠的出土,表明剑湖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水源地,还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水产食物。
剑湖周边的滩涂芦苇丛,在今天都还是剑湖一道亮丽的风景。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鸟禽隐藏其间,既是鸟禽类生活繁衍的天堂,也是远古时代海门口人取之不尽的禽蛋市场。
结合所发掘出土的大量木桩柱等相关遗物来推断,距离剑湖不远的陆地上就有着广袤的森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在1957年的第一次海门口考古发掘中,人们就曾经发现了可以堆成小山的兽骨。
大量猪骨,以及狗骨的出土,考古人员初步推测,当时的海门口人已经开始懂得了如何圈养和驯化牲畜。
木制、石制、陶制纺轮的大量出土,表明当时的海门口人已经掌握了最初级的纺织技术,可以利用兽毛等纤维来进行纺织了。
海门口人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可以称得上是全方位的,综合的开发利用。
考古发掘出用小片兽骨制作的发簪,还出土了不少加工精细、雕刻精美的骨角牙器,算得上是所出土遗物中,最具有艺术性的一些器物。
第三次海门口考古发掘出土了陶器、石器、木器、骨角牙器、铜器、动物骨骼、铁器和农作物八个大类,有编号的小件器物就多达三千余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当时海门口人生产、生活状态的认知,以及对三千多年以前海门口古地理环境的了解,并由此勾勒出了一幅男耕女织、渔猎采集、人丁兴旺的原始社会场景;气候温润、森林茂盛、物产丰富的远古自然场景。
铜器仅出土了十八件,全部都只是小件的器物和铜料,人们期待发掘的大件青铜器并未出现。
在所出土的三千多件有编号的器物中,除了那两枚铜箭镞之外,可以算得上是武器的器物就只有一些石制的箭镞和用兽骨、兽角制成的匕型器、锥型器了。
没能找到更多的、大型的可以用作武器的器物,也没有发现战争和杀戮的遗迹。
在新的证据尚未出现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大胆地推断: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海门口一带,甚至是在整个剑湖的周边区域,曾经生存着一个或者几十个远古的氏族部落,人们依水而居,在湖边建盖起了一间间干栏式的小屋,宽阔的剑湖以及周边茂密的森林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产,他们不仅采集渔猎,还种植了稻米、麦子和粟米,过着衣食无忧、平等富足、和睦友善、幸福恬静的生活,他们宽厚地接纳着南来北往迁徙的其他部族,创造了一个从新时期晚期一直延续到铜器时代中期,长达上千年和谐的社会。
至此,一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辉煌文明正在悄然凸显出来,也在轻轻地撩起云南青铜文明诱人的面纱。
然而,那一具被木桩牢牢钉住的骨骸,却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事实,成为了这个“远古和谐社会”之中,最不和谐,也难以被“和谐”掉的一个幽灵。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