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砖砌棺床!”队员继续探寻墓室西半部,发现棺床表面涂有一层石灰层,无彩绘,上置内外套棺。由于墓室内经过数次盗掘,又有大量积土,地下水位又很高,积水深达近2米,在稀泥中很难看到是否留有木椁痕迹,墓内是否存在木椁已无法知晓。历史上,盗掘者为寻找墓主人的金银器皿或珠宝玉器,早就将棺板掀翻,随葬物品散成一片,有的被打碎。
清理至墓室东南角和西南角,大家分别发现了镇墓武士俑。其面目略显狰狞,似为领队,担负着保护墓主人安全的责任。细细一看,他们长得浓眉大眼、高鼻梁,紧闭嘴唇,头戴金盔,身穿铠甲,左手扶持虎头长盾,右手作握武器状,武器已朽化。
那么,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志在何处呢?除去淤泥和积水,墓志终于露了出来,可惜依然看不清楚内容,连墓主人姓什么叫什么都认不清,好像只看到上面有一个“娄”字。惟有靠着蛛丝马迹,慢慢地摸索了。
而人骨架早已散落于棺外,破碎不堪,难以辨认,骨骼腐朽程度非常严重,仅剩下四枚残牙和少量体骨。他们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进行鉴定,结果却是:由于骨骼过于残破,很难进行DNA的提取。
墓主身份终见分晓 繁华晋阳贯通中西
不久,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宿白教授、邹衡教授来工地。他们便向两位老师请教,宿教授说了一句话:“会不会是北齐娄睿的墓呢?”因为看不到真实情况,大家还是将信将疑,但开始对“此墓主人是斛律金”的传言产生了怀疑。
为解开谜团,队员们特意提前加快对墓室西南角墓志区域的清理。很快,大家看清楚了墓志,在墓志盖上刻着“齐故假黄钺右丞相东安娄王墓志之铭”,这才明白,这座墓并不是民间传说的斛律金墓,而是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生活于公元5世纪。天保七年(556年)四月“娄睿率众讨鲁阳蛮,大破之。”皇建元年(560年)封为东安王。
北齐娄睿墓,在历史上长期被误认为北齐斛律金墓。明嘉靖《太原县志》上记载:“斛律丞相墓在县(指太原县,今晋源镇——下同)西南十五里。”清道光《太原县志》也记载着:“丞相斛律金墓在县西南十五里,光之父,封咸阳王。”
1979年春,在省、市文物部门的发掘报告中,也是依照斛律金墓组织发掘方案的,结果却为北齐娄睿墓,才证实了方志之误。
那娄睿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他的墓里为何会有如此精美的彩色壁画,且过着一种豪华的宫廷生活呢?
娄睿,鲜卑人,本姓匹娄,简改称娄。从《北齐书》、《娄睿传》以及墓志看,他的姑母娄昭君就是高欢的嫡妻,即北齐“武明皇太后”。“武明皇太后”生有六男二女,在她的主持下,儿子高澄、高洋、高演、高湛及孙子高殷相继继承北齐王位。同时有记载,娄睿是姑妈娄后的宠侄儿和表兄弟们的宠爱之臣。
由于娄睿是北边鲜卑望族、北齐外戚,娄氏家族财源充盈,积极支持神武帝高欢建立北齐王朝,随高欢“信都起义”,戎马生涯历经40年。他先为帐内都督,平定叛乱,收复炽关,为北齐建立军功,先后封东安王、司空、司徒、太尉,天统二年(566年)封为大司马统领全军,三年(567年)为太傅、太师,兼录并省尚书事、并省尚书令,成了“坐而论道”、“总领帝机”的宰相,卒于武平元年(570年)二月五日,葬于晋阳。
可见,娄睿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但他又是一个贪婪之徒,虽有时逼于朝野怨愤,也曾削官免职,但很快又加官晋爵,步步高升,在晋阳城拥有显赫地位、强大权势。《北齐书》中就写道:“累迁光州刺史,在任贪纵……以外戚贵幸,纵情财色。为瀛州刺史,聚敛无厌。”
娄睿生前贪图钱财,生活腐化,所以死后也要将生前富贵豪华生活带入另一个世界享受。于是,后人有幸欣赏到了这不可多得的珍品——论篇幅,这些壁画是目前所见北朝绘画中最大的;论内容,包括了墓主人生活情况和祥瑞两大部分;论艺术成就,足以反映北朝画坛的气象。
正如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吴作人教授的评价:“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发掘,使千百年来徒凭籍志,臆见梗概的北齐绘画,陡见天日;使中国绘画史,犹长河万里,源流更汇支派,空缺得以证实……至于壁画之工拙,揆其简练肯定,运笔收纵,承两晋而启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