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发掘唐代陈公古墓,破解厦门“南陈北薛”悬疑(二)

2009-08-12 09:4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厦门,“南陈北薛”开发厦门的说法很早就有,只是“陈”和“薛”所指何人,却一直令文史界专家争论不休,这座古墓的主任真的是陈姓的先人吗?

历史上的厦门一直属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宋代以前,对厦门的历史记载非常少。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人在岛上修筑城墙,并正式命名为“厦门城”。此后的数百年间,厦门也曾几次易名。直到公元1935年,这里才被正式定名为厦门市并沿用至今。

在陈喜真身墓的发掘清理工作即将结束时,考古人员们终于发现了能解开墓主人身份之谜的墓志铭。可是墓志铭上记载的并不是陈喜,而是陈元通。

原来陈喜是陈元通的祖父,这个发现是此次考古发掘开始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可这时,由于墓志铭上面的个别字迹腐蚀严重,给辨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加上铭文中有不少古文异体字,古时行文又不用标点,令铭文的识读困难重重。由于发掘清理工作紧张,因此,文保中心的专家只能依靠加班加点来 “破译”这些铭文,以便尽快解开悬而未决的历史谜案。显然,仙岳路上这两座唐代墓葬的发掘,对揭开厦门早期的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安全起见,他们对墓中文物的情况进行了消息封锁,因为他们发现墓中的文物已完全超乎他们的想象,这让他们即紧张又兴奋。

就在厦门各界对墓志铭的“破译”充满关注时,陈喜衣冠冢墓的考古挖掘工作也已经开始。既然东侧真身墓葬中的墓主人不是陈喜,那么,西侧的这座衣冠冢里究竟会埋葬着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加增添了这座墓葬的神秘色彩。随后的几天里,厦门的很多新闻媒体也对此纷纷地进行着追踪报道,这样一来,广大民众强烈的好奇心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其实,当东侧真身墓的墓主人被确定为陈元通时,很多专家们都认为这里掩埋的也极有可能不是陈喜本人,而是他的父辈或者后代。那么,这座墓葬里埋葬的究竟是谁呢?考古人员对此充满了期待。

带着种种疑问,考古人员对这座衣冠冢进行了发掘。墓室外部的整体结构很快地显露出来。与真身墓一样,这座墓葬同样是一座长方形的土坑券顶砖室墓。墓葬长达5.7米,宽1.6米,比东侧的墓葬长出了1米多。从墓的形制和砌筑的方式看,虽说两个墓室差距不大,但这座墓葬的规模超过了真身墓,而且结构保存完好,并未发现被盗的痕迹,这不禁让考古人员喜出望外。那么,这座墓葬为什么没有被盗呢?

正是因为后人的误解,才使得原本被当作陈喜衣冠冢的这个墓葬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成为当年轰动厦门的重大考古发现。

面对首次发现的这两座保存完整的唐代墓葬,文物部门最初决定将它迁移的态度不由得发生了变化。觉得如果将它迁往别处,势必会丧失它原有的历史文化信息。周围环境氛围的变化,也会极大影响文物保护的价值。于是,文物部门的领导开始责成专人着手制定原址保护计划。

上级有关部门开始和陈氏的后人接触,征求他们对原址保护工作的意见。

然而,原址计划遭到了公路建设部门的反对。他们认为,如果古墓不搬迁,就意味着本来要从古墓穿过的仙岳路要修改设计,这会对整个工程造成不利的影响。公路建设和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一时间变得尖锐起来。

这一矛盾也引起了当时厦门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面同公路建设部门反复磋商,做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随后,在靳维柏和吴春明等专家学者的呼吁下,公路建设部门最终做出了让步,答应修改仙岳路的原始设计,使公路绕过古墓。这一结果让考古人员悬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面对当时所发生的诸多问题,衣冠冢的发掘工作依旧紧锣密鼓。其间考古人员没有丝毫的松懈,反而加快了发掘的进度。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