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发掘唐代陈公古墓,破解厦门“南陈北薛”悬疑(二)(2)

2009-08-12 09:48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首先,考古人员在墓葬内的一个小的壁龛上发现了一只白色瓷碗。 这只瓷碗烧制精细,釉色透亮白皙。现代考古证明,唐代的白瓷窑址和瓷器多发现于中

首先,考古人员在墓葬内的一个小的壁龛上发现了一只白色瓷碗。

这只瓷碗烧制精细,釉色透亮白皙。现代考古证明,唐代的白瓷窑址和瓷器多发现于中国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长江以南则很少见,因此素有“南青北白”之说,即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南方仍以生产青瓷为主。

白瓷属于高档细瓷,是瓷器中的精品,主要是被当时的贵族所使用。目前,在福建省内的考古挖掘中,还很少发现过此类的文物,表明这个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瓷碗的发现也推翻了先前有人推测这个墓葬可能是空穴的说法。

可墓主人究竟是谁?与东侧墓葬中的陈元通又是什么关系呢?考古人员心中的疑问越来越重了。可就在这时,大家忽然发现墓室内一些东倒西歪的罐子上有破损的痕迹。如果不是被人动过,这一切又是怎样造成的呢?郑东在仔细观察后发现了原因。

一场虚惊过后,考古人员开始按照考古发掘的操作规程,从墓葬的墓门一点一点向里面清理。在清理到棺床的时候,发现里面的尸骨和东侧墓葬的一样已经完全腐烂。但在棺床里又发现了铜镜、银錾和银筷子等器物。铜镜和银錾这些都是女性所用的器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东西呢?莫非墓主人是一位女性?

在这座墓葬发掘之前,靳维柏就发现真身墓葬的位置要比西侧衣冠冢靠前。当时,他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这时,他找到了一种答案似乎可以来解释这种现象,那就是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墓葬的位置。也就是说,西侧这座靠后的墓葬,墓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女性。

第二天接近中午时分,考古人员在棺床旁边的泥土中发现了一件特殊的东西。

银碗的制作非常精致,底部四周是联珠纹,中间有两尾栩栩如生的摩羯鱼。这件银碗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而这种奇特的摩羯鱼又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据专家介绍,我国古代许多器物上都有这种鱼的形象。在古代印度绘画和一些雕刻工艺品上也常常出现这种鱼的形象。这种奇异的鱼,鼻子特别长,而且呈弯曲状,有非常大的背鳍。据说,这是一种水中之神,印度人则把它当做圣物。

显然,这只银碗在制作工艺方面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地理位置偏南的厦门岛发现这样的银碗也实属罕见。至于这只银碗的产地,根据郑东推测,应该是来自于中原地区。

紧接着,考古人员又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件双系罐。这是唐代长沙窑所烧制的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器物。有专家研究认为,长沙窑兴起于公元8世纪中叶,当时的产品主要是用于外销,进入宋代以后,这种产品才开始衰落。在以往厦门考古出土的文物中,还从未发现过此类器物。那么,这个双系罐又是从何而来呢?

在接下来的清理工作中,考古人员在墓室的一角发现了这块石板状的东西。经辨认正是他们希望获得的又一块墓志铭。这个发现,让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又一次感到了兴奋。

墓志铭的质地为青斗石,上面的文字初步统计有200多字,有些字迹已不大清楚。为了尽快弄清这位墓主人身份,考古人员迅速拂去墓志铭上的尘土,根据铭文,他们首先辨认出“唐故陈府君汪夫人墓志”的字样,也就是说这座墓葬的主人是汪夫人。

在随后对铭文的进一步辨认中,考古人员发现,这位汪夫人不是别人,正是陈元通的第二任妻子。这一发现证实了靳维柏先前的推测,也推翻了先前关于这个墓葬的多种假设。

第二天一早,关于破解西侧墓主人身份之谜的文章,很快就出现在了厦门各大报纸的显要位置。与此同时,那件双系罐的出处和来历也似乎有了答案。

这座墓葬的主人既然是陈远通的妻子,那么,那件双系罐极有可能是陈元通在江西婺源县任职期满,返乡时带到厦门来的。

这两座墓葬的墓主人明明不是陈喜,却为何要在墓碑上写成他的名字呢?

专家最终分析出两个原因:一是在清同治年间,陈氏后人们根据传说在对这两座墓葬重修立碑时,误以为墓主人就是陈氏的七世祖陈喜;而另一种则可能是陈氏子孙为了保护陈喜的墓葬,故意将其孙陈元通墓说成是陈喜墓,而陈喜的真正墓葬却另有其所。

尽管这两座距今约1150年的唐代墓葬的墓主人都不是陈喜,但它的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尤其是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次发现至少能让人们对唐代厦门的开发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此外,“南陈”陈黯的说法,也随着这次墓志铭的出现而被彻底推翻了。在陈氏族谱的记载中,陈黯是陈元通的儿子。如果族谱上记载的陈黯身份可靠的话,如今发掘出的墓志铭,起码可以证实陈元通在到江西任县令前后都曾生活在厦门,那么,陈黯肯定不是开发厦门的“南陈”第一人。

这一天早上,郑东很早便来到发掘现场,偶然间他发现一堆东西跟泥土夹杂在一起,如果当时不是郑东格外细心,恐怕就没有后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