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小心翼翼地把这些东西取出并带回了所里。后来经过清理,他发现这些毫不起眼的文物竟然全部是银器。包括银簪、银勺和银盏等。之后,郑东在这个银盏的底部和器壁上发现了一些奇特的刻划。这些刻划潦草随意,是用非常锋利的工具刻写上去的。显然,这不是铸造工匠所为,这一点让郑东和其他人员感到很费解。后来经过仔细辨认,发现这些潦草的字迹是六个‘通’字, 而‘通’字其实代表的是陈元通的名字。
后来专家们分析,在随葬器物上刻写或铸上姓名,表明这些器物是墓主生前较为珍视的物品。可刻有“通”字的银盏为何会出现在汪夫人的墓中呢?
此次出土的两块墓志铭,是迄今为止福建出土的最大的墓志铭,也是厦门出土年代最早的唐代墓志铭。
经过一年多的整理和识别,考古人员终于 “破译”了这两块墓志铭上的所有文字。在陈元通墓志铭上,清楚地记载着他去世和入葬的时间是“唐大中九年”,也就是公元855年,入葬的地点为“嘉禾里”。
事实上,在此之前对厦门最早的记载是始于宋代。然而,陈元通墓志铭的出土推翻了这一说法,证实这一叫法早于宋代。据此可以推断,唐代的嘉禾里就是今天厦门,这种叫法最晚也可以追溯到公元885年。
在唐代实行里坊制,里坊制实际上是周朝以来中国统治者一直沿用的一种编民制度,是对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与范围的一种介定。按照百户为里的制度来推算,当时在岛上生活的居民人口并不多,嘉禾里只不过是一个百户的村庄,相当于现在一个一般的村级管理规模。
墓志铭中的记载印证了陈氏族谱里一些相关的历史事实,为考古专家继续破解“南陈北薛”中“南陈”家族的诸多谜团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此时,对陈元通夫妇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已近尾声,发掘成果给陈氏后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安慰。这位被祭拜了一千多年的墓主人虽说不是陈喜,但陈氏后裔们始终坚信,他们的先祖就是较早以前来到这里开发厦门的人。
墓志铭证实了一段历史,陈氏后人也有理由为他们的祖先感到自豪。虽然在这次陈元通夫妇墓葬的发掘过程中,他们因为多种原因和考古人员发生过一些矛盾和冲突,但当他们看到此次考古所取得的成果证实了他们族谱中的记载,以及祖坟得到了完整的保护后,心中的误会和抵触最终还是消除了,双方的关系也得以化解。
在这次所进行考古发掘中,共出土银碗、邢窑白瓷碗、青釉碗、长沙窑双系罐以及银盏、铜钱、墓志铭等珍贵文物60多件。发掘规模和出土文物的数量虽然在考古界微不足道,但意义却十分重大。
如今,关于陈喜就是“南陈北薛”中“南陈”的说法虽说还有待论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陈姓家族是最早迁入厦门岛,最早参与开发建设岛屿的重要族群之一。 陈元通夫妇墓葬的考古发掘,让人们看到了迄今为止有关记载厦门历史最早的实物见证,将厦门城早期开发的历史信息又一次载入了史册。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