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甘肃秦公大墓:考古与盗墓的疯狂拉锯战(二)(2)

2010-01-19 10:45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一元一
甘肃省原副省长陈琦玲介绍:现在听到的就是当时农民说,挖出来的棺材是用金箔包的。 秦公大墓的器物被盗掘、被倒卖、流散在国内的我们只能沮丧地

甘肃省原副省长陈琦玲介绍:现在听到的就是当时农民说,挖出来的棺材是用金箔包的。

秦公大墓的器物被盗掘、被倒卖、流散在国内的我们只能沮丧地承认,没有流落到国外也算是一种最低级的幸运吧?毕竟它们被国家追缴收藏的可能性相对国外较为容易。

然而,礼县大堡子山上秦公大墓的文物到底有多少流散到了国、内外,谁都说不上具体的数字。从当地一些自诩见过真东西的人的话语中,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它们也能够帮助我们展开对那些流失文物的想象与怀念。

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作曲家赵小钧介绍:大堡子山出土的镈钟,据知情人士讲,他自己经手过的,就已经是一米四多高,而且他说,还有更高的,他们拿不动的,他们没有盗出来的,他们盗出的石磬,按照他的臂膀应该是一米八还要过,他就说他仅能够着两头。金石他们是阴阳乐器,所以有那样大的编磬,那我们就相信有知情人士说,他们看到的没有拿动的没有挖的出来的编钟,已经超过了他自己拿下的一米五以上的,这我相信是一个事实。

综合判断,这些对礼县大堡子山被盗掘青铜器体积巨大的描述,有可能是真实的。或许真有那么一天,他们讲到的这些青铜器会在世界上的某一个地方出现,尽管没有人能够预言那个日子,但可以肯定那些文物的出现,必将引起考古学和收藏界的震动。

法国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先生收藏有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六十余片秦人金箔饰片和两只金虎。1994年,为了在两年一度的巴黎古董展览会上配合他的展览,印刷了图册《秦族黄金》,在该书的序言里戴迪用流利的繁体中文写到:

“一个难得的天赐良机,让我获得了如此罕见的珍宝。”他说的珍宝中最珍贵的一定当是这对通长41厘米、高16厘米的金老虎。

法国人克里斯蒂安·戴迪是通过何种“天赐良机”“获得了如此罕见的珍宝”,这个过程的背后肯定掩藏着一些不为人知,但人人都知道是违法的故事。

有人传说,金虎一共出土了八对十六只,那么另外的六对十二只又流落谁家?现在哪里?

1993年12月21日,法国人克里斯蒂安·戴迪收藏的这批文物,在苏黎世联邦综合科技研究所做了碳14分析,标本年代表明,秦人金箔饰片和两只金虎的铸造年代在公元前943年至791年,距今2805年至2700年左右。

至于秦人黄金的来源,克里斯蒂安·戴迪分析,早在公元前八、九世纪,秦人已经从中亚得到黄金。如果真的能够证明,那么就“可能会将中亚地区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的已知年代推早七八百年。”

应克里斯蒂安·戴迪先生的邀请,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韩伟先生于1994年,参观了法国的“秦族黄金”展览。对于黄金的来源他也推测可能来自于“河西走廊和阿尔泰地区。”这也意味着秦人“大约在公元前八、九世纪已于西域甚至西亚进行交通贸易了,这比汉武帝时凿通西域要早七八百年。”

如果这种结论能够得到实物和史料证实那么早期秦人的外贸历史又得重写

也有早期秦史学者认为,礼县自古就是秦陇和巴蜀的交通要道,不能排除黄金来自四川的因素。考古学研究证实,秦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过大量的黄金制品,而且时代远远早于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

事实上礼县本地就产黄金,并且矿点多,品位高,现在就是甘肃省年产过万两的黄金大县。这对于秦人黄金的来源又该如何解释?秦人的黄金真是对外贸易换来的?或者出自礼县之外?到目前这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悬疑。

无论黄金来源于何处,秦人大量使用黄金装饰棺椁等器物的做法充分证明在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的600年前,秦国的国力已经非常强盛。秦人用黄金装饰棺椁,在当时是一种僭越行为,有悖于周王朝的礼制。因此,有专家认为,春秋早期的秦人,对传统制度是极其蔑视的,也“正是这种反传统的民族性,使得秦人从甘陇一带一步步向东挺进,创造了秦族、秦国、秦朝的辉煌发展史,对中国历史给与了深刻影响。”

法国人克里斯蒂安·戴迪收藏的秦人金饰片上,镂压着鹰、虎等,精美无比。而散出的兵器,也见证了秦人高超的冶炼技术。

秦人以养马起家,马匹和车仗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考古人员在清理大堡子山秦公大墓及其周围的墓葬时发现,这些墓葬都有车马坑,由此可见秦人对马的重视程度。

秦人的这些车马器它们做的何等精美、何等牢固、何等独特!

总括上述,强盛的国力、剽悍的种族、锐利的兵器和众多马匹战车,成了秦人由西往东攻伐扩张的保障。公元前221年,秦人的后裔 嬴政,吞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称帝15年之后,这个帝国就被揭竿而起的农民大军所埋葬,随着短命的秦王朝的灭亡和这个帝国有关的许多历史真相也逐渐模糊。尤其是很少见诸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秦人在建国以前的历史,一直迷惑、困扰着学术界,秦西垂陵区的发现,为揭开这些问题提供了线索和实物依据,具有非常的意义。

司马迁的《史记·秦本记》记载:“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导赵逵夫介绍:大业就是秦人的祖先,从大业开始,秦人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玄鸟是什么呢?就是燕子。《毛诗》的毛传中说,春天的时候就来,那正是燕子,候鸟。

秦人把自己和鸟卵联系在一起,就说明秦是原属于以鸟为图腾的氏族。

但是,也有人结合礼县大堡子山上,秦西垂陵区出土的装饰棺椁的黄金鸱枭认为,秦人的性格既剽悍又是反传统的,不会把温顺、弱小的燕子作为他们的图腾,应该考虑秦人以鸱枭这种猛禽作为图腾更加符合秦人的性格,这也为秦人在棺具上为什么装饰鸱枭找到更为合理的解释,至于木棒上的金皮老虎则只有施展合理想象的余地了。

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礼县发掘了8处周秦文化遗址,它们与礼县众多的寺洼文化遗址明显分开但又紧密相连,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景象。

先秦史学者祝中熹介绍:从文献记载来看,秦人活动的时间也正是犬戎族活动的时间,那么秦人活动的地域也正是犬戎族活动的地域,那么现在我们又考古发现了他们的实物存在,也是形成了这么一种犬牙交错的情况,和秦人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犬戎族,而且最后犬戎族被秦人征服之后,他们就共融相处、共同开发了陇南地区。

寺洼文化主要分布甘肃东部。考古学家认为,寺洼文化应该属于西戎文化遗存。秦早期文化联合考古队调查发现,西汉水上游除了周秦文化之外,其余都属于寺洼文化,数量有22处之多。寺洼文化陶器多见双马鞍口罐,带划纹的簋式豆,无耳高领罐,双耳罐,鬲等。参照其它地区的寺洼文化年代估计,西汉水上游寺洼文化的年代是从西周早期前后延续到春秋时期,基本与当地周秦文化遗存的时代是重合的。从出土实物分析,当时居住于西汉水上游地区的寺洼文化创造者,就是与“在西戎保西垂”的秦人经年战事不休,厮杀不止,发生过许许多多纠葛的“西戎”民族。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博导赵逵夫介绍:“西戎”实质上是对远古时候,一直到秦汉时代西部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很多汉代以前主要的是羌族、氐族。

出现在礼县周秦时代墓葬中的秦文化与寺洼文化器物,肯定包涵着更多更深刻的内容和不为人知的秘密。因为有关西戎的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的空白。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