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临家族墓地:盗墓案背后的障眼术(二)(2)
2010-02-26 16:54
用来勘探的这个洛阳铲是考古人员必备的一个常用工具,它从地表打下去以后,可以通过提取土样,来判断地下的情况。但是这个工具却是不是考古界它自
用来勘探的这个洛阳铲是考古人员必备的一个常用工具,它从地表打下去以后,可以通过提取土样,来判断地下的情况。但是这个工具却是不是考古界它自己发明的,据说是早年洛阳一个叫李鸭子的盗墓贼发明的,最早它就是一种用来盗墓的工具。关于这个铲子有多种说法,有说这个铲子明代就有,有说是清代有,有说在民国时期才有。就是不管怎么说吧,这个洛阳铲的出现应该是晚于宋代的,而在宋代的这座古墓里的这种看似简单的防盗措施竟然能对之后很多年才出现的洛阳铲也起到防盗作用,不禁让考古学家都非常佩服。
得到了确实有墓葬的消息后,发掘现场的进度自然加快了,所有人都想知道,在这样的深度的墓葬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负责安全的队员发现,探方上竟然出现了一道裂缝,这显然是塌方的前兆。
张蕴:这个裂缝呢,每天再往下走,缝很细。我就专门有一个人,天天在那看,看它那个发展的情况,每天划道,看看它走了多少。很危险,因为这个墓葬没到底,如果一旦塌方了以后,非常地麻烦,等于所有的工作等于白做。
谁都不愿意就此停止发掘工作,他们在整个探方内用木料打满了支撑,最大限度的延缓裂缝的扩张,同时全力加快了发掘进程。
墓葬终于出现了,和当时人较常用的明器陪葬不同,这里发现的器物全部都是实用器,其中最多的就是精美的瓷器。
在各种复杂情绪下工作了好几个月的考古队员们终于可以放下心理的包袱了。这天他们回到驻扎的农家小院后,有说有笑地吃上了最高兴的一顿饭菜。文物的清理需要几天的时间,然而最近多雨的天气让塌方的风险陡然加大了。在清理出最后一件文物后,意外发生了。
刘思哲:然后这个发掘快结束的时候,然后我们的一个工作人员,可能刚从这个墓室中走出来的。
张 蕴:就是我们这个安全监督员呢,突然就说王老师你赶快过来,你看这个地方有裂缝。最后一看哎呀那个裂缝慢慢地正在扩张,而且土渣子往下掉,就大家说赶快撤离。
刘思哲:走出来这一瞬间,大概前后不过三四秒钟吧,然后对面的这个,从墓道两边的这个土就塌陷下来。
张 蕴:一下子一大块土就掉下来了,掉下来以后把我这个墓坑就一下就填满了。
刘思哲:就明显地可以感觉到这个土的这个塌下来之后的那种力量,就像一股风一样就吹到自己身上/我们工作人员大概也就是一两米的距离,他上来的时候也就三四秒钟,非常危险,非常惊险。
幸运的是,不仅工作人员没有受伤,所有的文物也都从墓室中取出来了。这些精美的瓷器经过慎密的运输,终于完好的来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在实验室里,这些瓷器的修复是最重头的工作,由于瓷器极易损坏,所以有很大一批瓷器出土的时候就已经是碎片,甚至是不全的碎片,研究人员只能尽最大可能去修复还原他们本来璀璨的面目。不过,这些只是一座墓葬中出土的器物,还有很多墓葬正在进行发掘,那里面会埋葬着多少精美的物品呢?
这天,领队张蕴得到报告,又有一座墓葬被发掘出来了,但随后的话让她心理骤然一紧,这座墓葬中发现了被盗的痕迹。
赶到现场后她发现这座墓葬基本已经被盗掘一空,在墓壁上发现了盗洞,在墓室中还发现了盗墓贼的衣物,手电,工兵铲,搪瓷碗,绿茶瓶子等,显然这次盗墓就发生在现代。
张蕴:再有一个墓发现它有这个绿茶的瓶子,上面写的是06年到期。/就说明都是很近,都是时间都是很近的被盗掘。
考古人员得到了一个消息,说在离这里有几公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名为乔村的小村子,那里有很多人都姓吕,那么他们会不会就是蓝田吕氏家族的后人呢?考古人员决定来村子里做一次探访,寻找相关的线索。通过走访他们得知,这个村子主要有三个大姓,吕姓正是其中之一,在总人数上也在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对于自己和宋代辉煌的吕氏家族的关系,村民们却是一问三不知,是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家族历史的记忆没有延续下来吗?还是他们之间本身就没有什么联系呢?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姓吕的村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说早年间好象听村子里的一位老人说过这件事情,据他说他们都是蓝田吕氏家族的后人。这让考古人员非常兴奋。
多方打听之后,他们终于见到了这位老人。老人由于上了年纪,听力不好,只能用写字的方法和他交流。他表示,他们村子姓吕的这些人正是当年吕氏家族的后人,说起自己的祖先,老人充满了自豪。“老二跟司马光齐名的一代名相”
老人表示,五里头村的吕氏家庙就是真的,自己小时候正是那里看过族谱。“有家族谱,原来在吕氏家庙,现在烧了,再没有家谱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