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吕大临家族墓地:盗墓案背后的障眼术(二)(3)

2010-02-26 16:5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走近科学
随着发掘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墓志已经出土。按照这些墓主人的身份辈分,一张完整的吕氏家族墓葬地图开始形成,如果按照这些推断,一座尚未开始发掘
随着发掘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墓志已经出土。按照这些墓主人的身份辈分,一张完整的吕氏家族墓葬地图开始形成,如果按照这些推断,一座尚未开始发掘的墓葬很有可能就是考古学鼻祖吕大临的墓葬。
 
张蕴:他对于这个金石学,还有古器物学都很有研究,他本身对儒学当然,礼学也是非常深的研究了。但是和我们这个行当有关,主要就是因为他对古器物学的研究。而且他著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当时我念书的时候,那个中学课本上都有,就是考古图。这本书实际上他是收录了一些前人编纂的,就是前人的一些零零星星的一些资料和一些书,然后把它们编纂到一起,写了这个,就是命名为《考古图》这本书,里头当然也加上他自己的一些收藏,它的一些看法。这本书呢到现在,对我们这个考古学上来说,还是有,还是一本有价值的书。
 
焦院长:这个墓葬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史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呢,我们当时说为什么我们2006年一去以后就决定要发掘这个墓呢,就是因为这个墓的,有一个墓,这个墓的这个,现在看起来是当时北宋吕氏家族的墓。这吕氏家族有一个,就是在这个墓地有一个第二代的这个人叫吕大林,他是北宋时候有名的金石学家,他写过一本书叫《考古图》,也就是说实际上他是我们中国考古学家的鼻祖。对,它所谓的《考古图》嘛,它里头还附了图,附了就是有器物的名称,还有这些器物的一些解释,一些说法,还有他自己的看法。
 
吕大临确实埋在这里吗?作为考古学的鼻祖,他的墓葬又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考古人员决定,马上对这座墓葬进行发掘。
 
让他们意外的是,刚刚挖掘了三四米深,地面上竟然已经能看到一个类似墓坑的痕迹,难道这里并不是吕大临的墓葬吗?怎么会埋的这么浅呢?
 
刘思哲: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判断是盗洞,就是觉得这个,这是一个盗洞。但是后来我们的技工就很有意思地调侃说,这个盗洞怎么会拐弯,然后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座墓室。
 
然而,对这座墓室进行清理后他们发现,这座墓室空无一物,难道已经被盗了吗?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这里没有任何使用过的痕迹,也就是说,这里本来就是空的,而墓道的走向还在继续向下延伸,他们决定带着疑惑继续向下发掘。
 
刘思哲:但是我们也怀疑是不是这个墓道比这个墓室还要深,因为我们在发掘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没过多久,又一座类似的墓室出现了,同样是没有任何使用痕迹,而墓道的走向依然继续向下延伸。他们忽然明白了,这就是为了防盗而设计的假墓室。这种假墓室的出现,让这个墓葬是吕大临墓葬的可能性顿时增大了。
 
张蕴:因为在宋代盗墓很猖獗,他见到的这些东西呢,恐怕他心里很清楚应该是从墓葬里盗掘出来的。你比如说商周的青铜器,汉代的一些铜器,还有包括釉陶器,这些东西不可能世传。尤其是像釉陶器这样脆弱的东西,从汉到宋,那也隔了一千年呢,一千来年呢,那不可能就保存的,就是根据这个世代相传能够那么完整地保存下来,那就很难了。所以我想他是很清楚的,因此才导致了他对他的墓葬有这么多的防范,这个防备盗掘的措施。
 
联系之前的墓葬埋葬的深度,整片墓地不用砖瓦直接用土,还有现在出现的假墓室,这片墓地的种种奇特的现象,正是为了防盗,而能设计出如此巧妙的防盗措施的人必定是一个非常熟悉盗墓手段的人,而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作为考古学鼻祖吕大临。那么,正在发掘的这座墓葬确实是他的墓葬吗?还没有到达的墓穴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些防盗措施起到作用了吗?
 
而盗墓与反盗墓的斗争历史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孙敏君:说是周代就有开始盗墓,有说在商代就有,甚至更早的,现在目前见到的最早的一种说法,是在龙山时代,就是距今四千多年,就发现这个有一些墓葬里面啊,就有盗墓的这个痕迹,主要这个时代啊,主要随葬一些玉器。那么从这个,如果是从四千多年以前就有盗墓的话,那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盗墓史,实际上一直到今天还有在盗墓。
 
2005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曾经发掘了一座古蔡国的王族墓葬,这座墓葬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十次的盗掘,但大部分文物依然留存,就是由于它采用了一种特别的防盗措施,积石积沙墓。在它的墓室四周,堆积了大量的细沙,从而给盗墓贼盗洞的挖掘制造了障碍。
 
孙敏君:它的目的就是说你挖到这个上,因为上面堆的非常厚啊,好几米厚。你土一挖可以拿走,或者扒拉到旁边嘛,那么沙子的话,它老往下流嘛,这样你始终不容易挖到底部,就给你盗墓带来很大的困难。另外还有一些,就是有个别咱们过去也见到过,有些就是因为盗积沙墓,就葬送了生命。所以这样子,就为了,实际上就是为了增大这个盗墓的难度。
 
而在这些沙子中间,还夹杂了大量边缘锋利的大石头,从而形成了对入侵者的攻击武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