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临汾大河口古墓:惊现西周“霸”国(3)

2011-03-10 11:19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李尚鸿
之三:青铜铭文 惊现霸字 在继续发掘墓葬M1的过程中,考古队又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墓葬中深埋着的秘密,墓地迷雾由此渐渐拨开 (一)墓主人身份尊贵

  之三:青铜铭文 惊现“霸”字

 

  在继续发掘墓葬M1的过程中,考古队又接二连三地发现了墓葬中深埋着的秘密,墓地迷雾由此渐渐拨开……

 

  (一)墓主人身份尊贵

 

  墓葬M1共有一棺一椁,揭开棺盖的一刹那,墓主人的庐山真面目得以重见天日。

 

  该墓的墓主人骨已腐朽,头朝向西,仰身直肢,头前部放有食器、水器、酒器之类的礼器。谢所长对此解释道:“当时这些器物应该是放在木头架子上的,现在看到的情景应是那些架子塌落而导致的,因为,在器物之间发现了很多坍塌下来的木块和木屑。”

 

  墓主人身上还佩戴着多种串饰,手里有手握,耳部戴有玦,耳内还塞有瑱。然而只有身份较高的墓主去世后才会享有这般殊荣。此外,墓葬M1出土的大量玉器,也主要集中在墓主人的上半身。“我们首先要鉴定墓主人的性别,其次要鉴定他(她)处于哪个年龄段。从随葬兵器可判断M1墓葬的墓主人应为男性;由于饮食、战争及医疗水平低下等诸种因素导致古代人的寿命普遍比较短,绝大多数人的寿命不会超过55岁,从M1的墓主人的牙齿看,他死亡年龄大概在45到50岁之间。”

 

  同时,谢所长说,“根据相关资料及常理推断,墓主人当时肯定是穿着衣服的。东周文献就明确记载着墓主人不止穿一套衣服,多的甚至会穿19套衣服。虽然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墓主人的骨架,但其肌肉在腐朽的过程中,穿在身上的衣服也肯定粘附在了骨架上,从理论上讲,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应该是能鉴别出衣服的材质,因此我们在进行清理时,也很注意这方面的清理工作,并已成功地复原出了几件衣服的丝织物。此外,在同一时期,墓主人身上戴有的胸佩越多越大,表明他的身份越尊贵。从M1墓主人的佩戴我们推断该墓葬的墓主人身份较为尊贵。”

 

  (二)随葬品相当丰厚

 

  墓葬M1内装满了随葬品,除了已发掘出的11个壁龛以及两个漆木俑外,考古队还发现了相当丰厚的随葬品,乃至比一座晋侯墓的随葬品还要多得多,罕见之余,更令人匪夷所思。

 

  考古队在墓葬M1的其他几面二层台上还发现有带木柄铜兵器和漆木盾牌等,在棺椁之间或棺盖上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原始瓷器、陶器等物。其中青铜器数量最多,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青铜礼器中有鼎24件、簋9件、鬲7件、甗1件、盘1件、盉1件、觚1件、爵6件、觶8件、尊2件、卣4件、罍1件、单耳罐1件、斗1件等,乐器有铜钟、铙等3组8件。

 

  发现的木盾牌青铜饰昜、兵器戈、戟、矛、钺等30余件,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很多兵器遗存有木柄,铜工具包括斧、凿、铲等。铜车马器有铜挂缰钩、銮铃、车辖、当卢等。另外,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的玉石器、骨器、龟甲、鹿角、蚌器、贝等随葬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座墓葬中共发掘出24件铜鼎,在西周墓葬考古中也是非常少见的。其中,24件铜鼎中有方鼎2件,一件为四足圆角方鼎,一件为四足方角方鼎,另外还有腹足带扉棱圆鼎8件,无扉棱柱足圆鼎12件及扁足鼎2件。

 

  与此同时,考古队发现墓葬M1的陶器组合及青铜器风格皆具有较为明显的商、周文化的因素。

 

  (三)身下埋葬未成年狗

 

  在墓主人的身下有一塌陷的腰坑,在对这一腰坑进行清理时,考古队在坑内发现了一具狗的尸骨,根据骨架的大小判断,是一只未成年的小狗。

 

  “从中原地区来看,腰坑是商文化的一种习俗。商灭亡后,原先受到商文化影响的人,包括商遗民以及商统治过的邦国的百姓,仍一直延续着这种习俗。”谢所长讲解道,“古时在埋人之前,都会举行一个祭奠活动,所以,我们发掘出的腰坑实际上就是个祭奠坑。但古人在腰坑内绝对不会放一只已成年的大狗,一般仅放一只未成年的小狗,这应该也属于祭祀的一种形式。”

 

  此外,在大河口墓地中未发现殉人,却见有殉狗的现象。对此,他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通常会用大狗来殉葬,而这很有可能与墓主人生前所饲养以及埋葬习俗有关,殉大狗或许可起到守护、驱鬼等作用。”

 

  (四)铭文惊现“霸”字

 

  弹指间,已到了2007年年底。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考古队从发掘出的青铜器物的铭文之间,竟意外地发现了“霸”这个字!

 

  在查阅了相关历史文献和青铜器资料后,他们发现在甲骨文中仅有一例“霸”字,且只是“霸”字的下半部分,没有上面的“雨”字头,在甲骨文中“霸”字应为地名之意。在金文中发现有很多“霸”字,但用作国名或地名的却很少。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青铜器铭文上的“霸”字与我们现在的“霸”字略有区别。最初,“霸”字下部的左半边,并不是现在的“革”字,其形状类似于繁体的“东”字,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变,“霸”字才最终得以定型。

 

  那么,这个“霸”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大河口墓地里深埋着的一个个未解之谜,又同这个“霸”字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其实在未发现“霸”字之前,考古队就已发现大河口墓地的头向、腰坑、殉狗、斜洞、使用日名等埋葬习俗,与之前发掘过的绛县横水墓地很是相似。出于在横水墓地发现倗国的经验,再加上在一座墓葬中发现如此丰厚的随葬品,于是在他们的心中早已冒出了些许大胆的推测。而此次在青铜铭文中惊现出的“霸”字,则宣告了这种推测已成为铁定的事实。

 

  随着“霸”字的发现,深埋在墓底的千年秘密即将重见天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