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史说汉字(三):鼎立九州(3)

2009-06-29 11:3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003年,春节过后没几天,徐天进领队下的周原第三次大规模考察就开始了。一天,正当他像往常一样在一个叫李家村的地方巡查时,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

2003年,春节过后没几天,徐天进领队下的周原第三次大规模考察就开始了。一天,正当他像往常一样在一个叫李家村的地方巡查时,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他立刻紧张起来。职业的敏感促使徐天进马上叫人开始钻探,结果大量的红烧土露出地表。应该跟作坊的关系很大。挖下去以后,出土了大量的陶范,还有一些熔铜的炉子跟炉箅这些材料。考古队发现的是一座3000年前的铸铜作坊,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透过这些曾被古人精心雕琢过的纹饰和模具,能否唤醒那段尘封的记忆呢?幸运的是,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周原看到许多青铜器加工厂。现在,人们采用的是一种叫作失蜡法的铸造方法。运用现代的工具和技艺,人们将这些古代的青铜精品大量复制,并远销海外。

那么,三千年前的先民,又是如何将那些精美的器物和文字铸造出来的呢? 古代是叫陶模法,用的是陶模,比如说要做个鼎,就把这个形状先用这个泥范做一个鼎,做好了以后,这第二个步骤就是做模。模具分内模和外模。一般情况下,外模主要复制范的外形和纹饰,内模则要复制铜器的铭文。做好的模具被放入窑炉中烤制,然后注入高达1000多度的青铜液。 浇进去以后慢慢地把火一退,等冷却了以后拿出来,把模子砸掉。    也就是说一个范,就是一套内范和外范只能做一件铜器,那么也就是说了,这件铜器是独一无二的。 据专家分析,以我国目前所见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为例,除去鼎耳需单独铸造,鼎身共需用外范24块拼合,如果用可熔铜12.7公斤的容器冶炼,则需要二三百人合作才能完成。这些文字、这些王的一些诰命还有一些赏赐的东西都会由贵族里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把它记录下来,作为这个铭文的内容,这肯定是知识分子完成的。但是铸造它,把它变成范,然后再翻出文字来,就是工匠来做的。 在战争频繁的先秦时期,战败的俘虏可以被随意处死,但唯独有一种人不会被杀掉,他们就是掌握着特殊技能的手工艺人。这些人一旦被俘,就会为战胜的一方继续服务。中国古人这种职业,到春秋齐国的时候还讲“士农工商”。每件器物在刚出炉时都会呈现出金黄闪亮的色泽,那才是青铜最本质的颜色。就这样,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从火红的熔炉中出来,传到了天子贵族的手中,又带着古人的气息穿越时空,流传至今。 据史书记载,及至武王克商以后,西周势力南抵长江以南,西至甘肃,北达华北平原北部,东至山东半岛,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当时的世界上,没人能够忽视这个强大王朝的存在! 毛公鼎,号称天下第一铭文,全文共497字,其字体奇逸飞动,气象雄浑。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任命和勉励,如此古老而完整的文献,郭沫若先生称它“抵得上一篇《尚书》”。有人说,中国商周金文里所表现的章法之美,令人相信苍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秘密。金文到此发展到它的顶峰。

熔炉中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危机一步步逼近。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之后,周平王继位,为躲避犬戎的侵扰,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中国的历史走到了一个诸侯争霸的新时期——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礼制迅速崩溃,列国纷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各国的文字也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这个世界又经济特别发展,商业来回地交易需要文字,所以文字的形体各国、各个地区有好多差别。秦国是站在陕西这个西周的老家,所以当地的流行着的西周的文字一直变化比较小,像东方和楚国,他们跟着周的距离远一些,虽然也是继承下来了,就是各个地方乱造字。 这些刻在鼓形石头上的文字,就是有中国第一古物之称的石鼓文,现在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内,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

它是战国文字中西土文字的一支代表。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统称为战国文字,著名学者王国维将其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东土文字与西土文字。西土文字是秦国的文字系统,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它因直接承袭西周金文,所以在字体上保持了较为严谨统一的风格;东土文字则包括齐、楚、燕、韩、赵、魏中原六国的文字系统,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或繁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而在中原六国中,楚国独树一帜。它首先没有对中原、中央王朝的这种依赖性,所以它能够胆子比较大,它是最早立王这个称号的。像我们讲“问鼎”,“问鼎中原”就是说的楚国。在这种神秘奇诡、浪漫潇洒的文化浸润中,楚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不羁的想象力,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并创制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字体,鸟虫书。鸟虫书实际上这个鸟形就是凤凰,是他们楚国的一种图腾,楚国的文字从现在我们看到的材料来看,应该说有两个大的风格。那完全就是美术字了,非常华丽的这种类型。到春秋晚期,许多诸侯国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这时的汉字不仅一字多体,繁简并存,而且又因区域不同各具特点,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必然会有许多不便。但这种异形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彼此之间都不能识别了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