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般浩瀚无际的新疆,那“千树万树梨花开”般如痴如醉的新疆,那“胡天八月即飞雪”般神秘奇绝的新疆,留在外地人心目中的印象标志,怎么竟会烙在“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上。
维吾尔族妇女自古喜欢留长辫子,从3岁开始留发。据说,上世纪50年代之前,未成年的维吾尔族姑娘,特别是幼女,都梳有许多条小辫子,一般要梳成单数,但最少要梳5条,然后往上梳:7、9、11、13条……最多梳到41条小辫子。这种发饰南北疆均相同。但兴于何时?为什么姑娘家要梳这么多小辫子?众说不一。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对唐代西域地区(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记述详细、极有研究价值的史书,可是翻遍全书,只有“断发巾帽”一句记述当时妇女发饰的话,对于辫子,无只字记载,同时代其它史书也是一样。当时,西域地区的高昌回纥和龟兹回纥,都以笃信佛教著称,他们的风俗、婚姻等也与内地“小异而大同”。可以肯定地说,维吾尔姑娘辫子多显然并非始于唐朝,而很可能是十七世纪初,伊斯兰教的影响扩大到整个西域地区之后,才兴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