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藏族舞蹈】锅庄舞:天上有多少颗星,锅庄就有多少调

2009-05-22 09:3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象雄鹰展翅。香格里拉一带的锅庄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的锅庄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除序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时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锅庄舞“是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一种民间歌舞,每逢重大节日,或遇喜庆佳节以及婚丧嫁娶等,人们都会跳起这种集体舞蹈。

跳舞时,大家要围篝火,男女分列,手拉手,臂连臂,边唱边跳,以脚顿地做节拍。该舞的歌词有特殊的要求,多用排比和比喻,有固定的词牌和曲牌,加之踏足为节,所以即使跳的人很多也绝不会出现混乱。

人们跳舞时,且歌且舞,既歌唱生活,也歌唱自然,歌唱家乡,青年男女更是借助歌舞倾吐彼此的爱情。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