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一篇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这是在撒尼人中广为流传的、拉尼人民用血和汗培育起来的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它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同封建势力的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撒叵人民随时随地歌唱“阿诗玛”,甚至把自己比作阿诗玛,并不断地用自己的生活来丰富它,用美丽动人的诗句去刻画和塑造自己喜爱的阿诗玛。他们用全部的心灵和智慧去歌颂她。阿诗玛是撒尼族一个聪明、美丽、勤劳的姑娘,是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她用她的美丽、善良、能干吸引了许多的青年,小伙子们“没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阿诗玛的好名声传遍了整个天下。
《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
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形象。阿诗玛是个聪明美丽而又能干的农家姑娘,当地有财有势的热布巴拉,定要娶她做儿媳妇。阿诗玛不肯,热布巴拉就派人抢她。她的哥哥阿黑和热布巴拉家斗智比武,得到胜利,终于把妹妹救出来。可是热布巴拉不甘心,求崖神放水淹死兄妹俩。阿诗玛被水冲走了,变成了回声。撒尼人怀恋她,叫唤她的名字,山谷里就传来她的回声。
多少个世纪过去了,“阿诗玛”化成一尊与世长存的石像,挺立在石林深处,正像当地民间歌手所咏唱的:“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长诗采用浪漫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诗性手法,凸显人物的善与美、智慧与力量、勤劳与勇敢。
《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被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的传说已经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随时间的冲刷而弥久愈新,不减光芒,成为我国百民族文学百花园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蜚声世界文坛。
这部长诗1953年由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当时搜集到20份异文,由黄铁、杨知勇、刘绮用“总合”的方法整理、加工出来,整理稿第二稿完成后,又请公刘参与整理工作,在文字上进行了加工、润色。这个整理本1954年首发于《云南日报》上,1954年7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种单行本。此后,又于同年年底和1955年、1956年,分别由4家出版社再版、出版。一时,《阿诗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种报纸杂志纷纷发表评论,对《阿诗玛》的整理出版表示了极大的欢迎和肯定。《阿诗玛》引发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热。1979年原整理者又进行了重新修订。长诗《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跻身于“中国百年百种优秀文学图书”行列,并被改编成中国第一部彩色音乐电影《阿诗玛》,还被改编为各种剧种演出。
2004年8月6日,纪念叙事长诗《阿诗玛》发表50周年、电影《阿诗玛》摄制40周年暨《阿诗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举行,这是第一次以《阿诗玛》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目前,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本被文化部列为申报文本范本,石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申报工作,从保护一群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传承人、保护一批阿诗玛文化生态村、编著一套阿诗玛文化丛书、规划建设一座中型的“阿诗玛文化展览馆”、成立一所“阿诗玛文化研究所”、制定一系列保护与开发措施、注册一批“阿诗玛”文化商标、建立一项“阿诗玛”保护基金等方面为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