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彝族阿细婚礼】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

2009-07-08 14:3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宝船
阿细是彝族的一支,有独特的婚姻习俗。就是所谓阿细人的“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

阿细是彝族的一支,约17万人,居住在云南弥勒、路南、泸西、邱北、砚山、文山、华宁和昆明等市县。弥勒西山是阿细人的聚居区,居住在这里的阿细人,有独特的婚姻习俗。不请媒婆,不收聘礼,不搞结婚仪式,只要男女双方自愿,父母认可,即算成婚,得到社会承认,已成为合法夫妻,共同担负起赡养老人,抚养后代的义务。

阿细小伙和阿细姑娘在山上放牛羊时对山歌相互认识后,便约定日子一起欢跳阿细跳月,他们边跳边选自己心上人,眉目传情,表达心愿。待跳月结束后,阿细小伙主动上前把阿细姑娘“拖”回家,互诉衷情,缠缠绵绵约定终身大事。第二天,小伙领着姑娘上山找回一背柴火,背到男方家里会见父母,若男方父母同意姑娘做儿媳妇,则指定地点让姑娘堆放柴火;若不同意,则好言劝说其背回山里。男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后,则在第三天,姑娘、小伙就称天亮之前返回女方家,小伙悄悄挑回一担水。若女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允许小伙把水倒入水缸,若不同意则把水泼出门外。这就是所谓阿细人的“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

阿细人的婚俗,分男女双方同住一个村庄和各住一个村庄两种。同住一个村庄的男女青年,在公房这个情趣无穷的大千世界里,互相接触、了解,经这长期的选择,认定情投意合的情侣,再经过实践的考验,使爱情走向成熟。纯真的爱情在公房里成熟后,男青年就披上披毡(被单)疾风般地奔向情侣,张开披毡把两人裹在一起,以示他(她)俩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出公房,隐没在漆黑的夜色里。有的则不披披毡,大方地拉起情人的手或用手搭在女情人的肩上走出公房,在背人的地方,倾吐情怀或商谈终身大事,约定结婚日期。

结婚是人生的终身大事,到结婚的这天早上,女青年早早地从公房里回来换上节日的盛装,在自己的门口等候男青年的到来。男青年也身着崭新的衣服,挑上一担清澈的凉水到女家来求婚,女方父母不同意时,不让小伙子担水进门;同意,便叫女儿开门迎接,让他把水倒进缸里。并让其女儿带男的到地里劳动或上山砍柴。中午时分,男的扛上一根木头,女的背着一背柴火,双双回家认亲。吃过晚饭,男的告别女方父母,领上女的回男家。这就算成亲了。

男女青年各在一个村寨的情况有些不同,由于不在一个村里,无法在公房里接触。只能在跳月场上,通过阿细跳月这个媒介,慢慢地进行接触,互相了解,选择情侣,建立盛情。并用唱《阿细先基》的形式,倾吐衷肠,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爱情完全成熟,最后约定结婚日期。

结婚这天,女的才告诉母亲,并带上随身的劳动工具到约定地方去等候。男青年也把自己要结婚的消息告诉父亲,从约定的地方把女的接回来。同时请村里一位女子和她陪住。第二天早晨,男的就带上女青年到地晨面劳动一天。这一天的劳动有两个含义,一是考察女青年的劳动态度。在劳动中发现女的劳动态度不好或不会劳动,就作为一般的朋友,第三天不同意也一道回女家,由此断绝关系;二是试探女方父母是否愿意?愿意时,不会到地里面来找,否则就到地把女儿领回去。女青年劳动态度好,父母也不来找,这说明女方父母认可。第三天早上便同女青年一道到女家去认亲。

到了女家,男青年也同样经受劳动的考验。女方父母让自己的女儿先带上男的到地里去劳动或上山打柴当两个年轻人走之后,女方父母就在家里商量,并借用送午餐的机会到现场去观察。如果发现男的劳动不好,为人轻浮,嘴甜心苦,便叫自己的女儿分道扬镳。小伙子劳动好,为人诚实,就算考验合格,两个老人便提前回家做饭,也告诉他俩早点回家吃饭。吃过晚饭,老人当着男青年的面说:“我的女儿长得不好,又不会做针线活,脾气也古怪,可你俩已愿意结合,我们也没话可说的。希望今后尊老爱幼、互相敬爱,共同劳动。勤俭持家,白头偕老。我的家穷,没什么陪嫁,按阿细人的习俗,带上她平时劳动工具同你一道回去,建立新家庭。这点工具,虽不值几文钱,但它能帮助你们丰衣足食。”说完就叫女儿带上工具欢欢喜喜地同男从一道回男家去了。阿细人的婚姻,是讲自由结姻,婚事从简;重视劳动态度和诚恳朴实的美德,反对收取聘礼和包办婚姻。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