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
过去,傣族实行严格等级制,人死了,叫法和葬法都不一样,帕漳屺佛爷死了叫“涅磐”;召勐(土司)死了叫“暖且”;头人死了叫“信佐”;佛僧死了叫“桑奔”;一般百姓死了叫“歹”或“桑佐”、“信西”。土司、头人和佛爷等有地位的人死了,实行火葬,祝福早日升天;一般的百姓死了,则实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屋内。这时,全家人就开始放声痛哭。
寨子里的人听到哭声以后,就要赶来吊丧帮忙。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亲友到场。死者家的主人一般还要杀猪宰鸡招待。按照过去的风俗,村寨里无论谁家死了人,全寨就要停止生产劳动一天,不舂米,不纺线,由寨外砍回的柴禾,也不准背进寨子。停尸的新期间,要请佛爷来念经,人们可以喝酒、跳舞作乐,史籍称为“娱死”。
行土葬的要制棺材。棺材是在停尸期间由村里人帮忙备制,制作比较简单,有的用木板钉成,有的用竹子编成。出殡时,由佛斧波占(即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在前引路,后跟随直系亲属中的一男子,手执长刀和白布口袋,送殡亲友不时跑上前来,让这男子将自己所带的叶子包饭挑破,意思是让死者吃到亲友的斋饭。其后又跟随一直系亲属中死者的录魂到另一个世界去跟在棺材后面的是送殡的亲友。沿途要扔出一些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作为死后的需用。
葬地的选择方法有这样几种主要形式:其一,用一个鸡在尸前祝告,然后将鸡蛋掷于地上,鸡蛋在那里破碎,就在那里下葬。其二,用一根点燃的的蜡条触地。火在那里熄灭,就在那里下葬。其三,用一只瓷朝地上掷,瓷碗在那里破缺,便是死者愿意留宿的地方,大家就把他安葬在此地。每年的开门节、关门节和过年时,死者亲属要到佛寺滴水,为死者超度。傣族的每人村寨都有公共墓地,称为“龙林”。并分为成年人与未成上人、“善死”与“凶死”的墓地,封建贵族和僧侣也有他们的专有墓地。有的村寨,每到清明节那天,就全寨出动,集体上山扫墓、祭拜。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夫妻双方如有一方先死,在举行葬礼时生者要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传统的做法是:用绳子拴在棺材上,由老年人把绳子割断,或带一串槟榔、或带一对蜡条到坟地,用刀将槟榔或蜡条砍断。作了这些仪式后,即表不生者与死者断绝了一切关系。佛爷、僧侣大都用火葬,骨灰用一瓦坛盛着,葬于寺后。
如果死者是热恋中的青年,要选择他(她)们常去那进而玩耍的一棵树,出殡时,将尸体在树干上撞击数下(一般是双数),并祷告说:“这就是您心爱的人了,带上他(她)一起去吗。”据说,不这样做,死者的灵魂就会回来找他(她)心爱的人。使其闹病。
按照傣族的风俗,凡是在外被烧、杀、溺等凶死的尸体,不能挹回本寨本家。在寨内凶互的要在当天埋葬。属凶死的都不举行葬仪。妇女因怀孕难产死亡,要从死者体内取出婴儿尸体,然后分别埋葬。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