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油纸伞销售非常不景气的那几年,当地的工匠们制作的批子都堆在家中,没有了销路,后来其中的一些的工匠将批子改制成了竹筷子,由于两者的做工相差不大,制作好的竹筷子在当时的销量也还不错。
在经过刨槽加工后,这些竹条还要拼在接一起,这时刚才划的那两条线就起了作用,先对好横线,然后再找齐斜线。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往往就体现在这最细微的环节之中。
经过钻眼和穿线后。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它们没有被拆分时的样子,这也保证了伞面最终合拢后的紧密状态。
上面介绍的是石批子的制作,衬子的制作与批子的制作几乎一致,只是衬子的长度大约为批子长度的一半左右。批子与衬子的制作工序总共多达二十道,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选用的材料全部为竹子,制作过程又全部由手工完成,不消耗一点能源,这样就非常符合了我们今天提倡的环保理念。
制作手柄、木顶和伞托,选用的是岩桐树和杉木树的木料,这些看似简单的制作的过程,其实极具科学性,这其中还包含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说。
相传,有一个徒弟在跟师傅学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制作油纸伞的全部工艺,便出师自立门户,但在自己独立制作过程中,却被看似简单的木顶这个木疙瘩给难住了,无论怎样精细的制作,最终在插接伞骨的时候,木顶都会开裂,无奈之下,只好回来求助师傅,当他推开院门的时候,发现师母正在院子里洗衣服,便询问师母,师傅在哪里?师母随口说道,师傅在后院泡伞疙瘩呢,这一句话就将徒弟许久的疑问解答了出来,徒弟赶忙跑回了家中,将木顶经过泡制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断裂情况。那么泡制木顶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经过验证,这是由于木头含有胶质,在干燥的时候就会发生收缩,造成木头开裂。用水泡的目的是使木头的胶质溶于水,再晾干后就不会开裂了。
伞杆是一把伞的主干,如何选择伞杆的材料也是非常的重要,像泸洲油纸伞一般选用的都是产自四川宜宾的水竹,这是因为这种竹子的竹身细长,材质柔韧,富于弹性,制成的伞杆不易折断。
跳子是油纸伞中最小的部件,用来支撑几乎整个伞骨和伞面的重量。它运用的是最简单的力学原理,靠竹子自身的韧性,借力反弹。
一把油纸伞的基本骨架材料都已经准备齐全后,就到了组装这一工序了,组装对工匠的技术要求很高,同时也有很强的科学原理隐含在里面。
批子与衬子需要相互支撑才能构成伞骨,在当地对于批子的数量还是有着一个比较严格要求的,一把普通油纸伞需要二十八个批子,并且可以根据油纸伞的大小,增加或减少批子的数量,但是每次要以四批的数量来增加或减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达到整个伞面的受力均匀,是合乎力学原理的。由于批子起到支撑伞面的作用,相同道理,批子的数量越多,相应的伞面的支撑点就多,承受的力就大,反之就越少,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降落伞,最初就是根据伞的这个原理而发明出来的。
另外,批子的数量还决定了一把油纸伞的工艺复杂性,批子的数量越多,相对应的衬子也就越多,后期穿线的难度也就越大,但穿出来的效果就会越好。
将大辊子上的长线分缠到小辊子上这一工序被称为道线,这是为了方便后面的网伞。
将组装好的伞架撑开后,就可以进行网伞了,工匠手中这个两边微弯的工具叫折子,主要是用来调整批子间的距离,看似很随意的一道工序,实际上真正熟练掌操作起来也是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的。一般工匠们在给批子缠线的时候并不是只缠一道,而是要缠五道以上,那么缠这么多道就只是为了反复固定批子之间的距离吗?
当然不是,这是在固定批子间距的同时,也是在为后面的糊伞做准备。
缠好线后,一把伞的基本雏形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切纸也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这道工序会非常考验工匠的手劲,刀上要沾油,切的时候要一次切到底,这种切纸的方法与我们今天的裁纸有很大的不同,但看到五百张的厚厚一领纸像切豆腐一样被切开,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方法是很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