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有一个勇敢的民族,用世界上所有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人称“鬼树”的“见血封喉”树加工衣服,这个不仅勇敢而且智慧的民族,“绩木皮为布”,开始了纺织的先河。在神奇的海岛,我们寻访到了最为古老服饰的硕果仅存的乡民,得以重现4000年前先民们制作衣服的技艺。
一条比丝绸之路更加古老的道路,从中国南方的沿海地带出发,在延伸过东南亚岛屿后,穿越太平洋直达中美洲,把以树皮为衣的技艺传出了中国……
根据若隐若现的线索,科学家们连缀起了一条文化迁徙路线,这条路线牵出了人类文明诞生之初的一段历史:那时的人们以树皮为衣,这种古老的技艺发源于中国,然后向世界其他地方传播。
几千年过去了,也许人们只能想象,当时的人们究竟是怎样用树皮制作衣服的,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在古老的树皮布文化迁徙路线上,仍然有一个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和树皮布的制作工艺,这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眼前的这件树皮布,深褐色,手感粗糙,质地较硬,很难让人把它与布匹联系到一起,然而,就是它,被黎族先民用来制作遮羞、暖体以及防身的衣裳。
摄制组在海南大学找到了从事海南地方文化研究的周伟民教授,他说,树皮布属于有机质,在炎热潮湿的海南岛很难完整地被保存下来,但在史籍中,有关它的记载却从来没有间断过。
海南大学文学院的周伟民教授介绍说:海南岛树皮布的记载最古老的应该说是《史记》,《史记》里的《货殖列传》就记载着海南当时有一种布叫做葛布。如果说我们再进一步考证,元代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有进一步的说明,《文献通考》说黎峒,海南的黎峒,“妇人服缌缏,积木皮为布,陶土为釜”,“积木皮为布”指的就是史记的葛布和榻布,也就是树皮布,树皮布的文献的记载一直是没有断的。
最新的考古发现甚至证实,海南岛树皮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至4000年前。
周伟民教授介绍说:树皮布本身很容易腐烂,但是那个制作树皮布的有一种石拍,石拍是石头的,它可以维持几千年、上万年不烂、不腐,现在我们海南出土的石拍,根据推测,距今大概4000年到5000年左右。
周伟民所收藏的树皮衣所使用的原料竟然是“见血封喉”树,而“见血封喉”树是世界上所有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人称“鬼树”。
树皮布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吸引着周伟民教授,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他就一直致力于海南岛树皮布文化的研究工作。
周伟民认为,黎族地区常用三种纺织原料:树皮、麻和木棉,树皮用于制作衣服以及被褥的历史远在麻和木棉之前,从时间顺序以及制作工艺上说,是树皮布的加工制作开启了人类纺织的智慧。
在2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发现了一个更加让人惊讶的事实,今天的海南岛还有人会用树皮制作衣服。
周伟民10年前特意请人制作了一件树皮衣。
周伟民:也许能找到,但是很困难了。我们统计过,海南岛现在还会做树皮布的大概就两三人,而且老的已经很老了。
周伟民说,海南岛孤悬于南中国海域,岛内还有五指山这样的高山大岭阻隔,交通十分不便,这就使得一些形成于上古时代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比如,被称为“镌刻在人体上的活化石”的黎族妇女文面文身习俗,在海南岛就至今仍有保存,这是一项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远古就已经存在的独特文化现象。树皮布制作技艺能够在海岛保存至今其实并不稀奇,只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树皮布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传承千年的制作技艺也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掌握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人于是稀缺起来。
时至今日,一棵树是如何变成一件衣服的,已经变得有些神秘和离奇了。
而周伟民所收藏的这件树皮衣,它所使用的原料竟然是“见血封喉”树,让人感到惊讶。
“见血封喉”树,是世界上所有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人称“鬼树”,常被古代猎手用来涂在箭头之上,以猎取鸟兽和射杀敌人。它竟然能够加工成树皮衣?老人究竟是如何把“鬼树”加工成衣服的呢?
我们决定根据周伟民提供的线索进行寻访。
按照织锦大嫂提供的信息,保亭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黄惠江带我们找到了当地唯一一位会用世界上最毒的树制作树皮布的老人黄运英。
我们首先来到位于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南麓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织锦是当地最有名的特色产品。黎锦在黎语中被称为“吉贝”,是黎族传统的棉纺织手工艺品,它是在树皮布应用1000多年后,进入黎家百姓日常生活的,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