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树皮布制作:展现海南先民的古老服饰(2)

2009-08-03 14:4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当地有种说法,是树皮布开启了“吉贝”的制作智慧,使得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中原汉族,直到元朝,黄道婆慕名来到海南,将黎族的技术引进中

当地有种说法,是树皮布开启了“吉贝”的制作智慧,使得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中原汉族,直到元朝,黄道婆慕名来到海南,将黎族的技术引进中原,才改变“吉贝”独占鳌头的局面。

织锦的阿嫂们向我们讲述了她们听说的关于树皮布的消息。

您是怎么听到树皮布的呢,您是怎么知道的?

周大嫂:因为他们有人嫁来这里,她说他们那边就有那种。

那您有没有听那个人说这个树皮布它是怎么做的,它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周大嫂:古代人没有被子,就用那个搞成被,四块成一块来当被,要来盖住的,到冬天冷的要盖的。

保亭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黄惠江带我们找到了当地唯一一位会用世界上最毒的树制作树皮布的老人,黄惠江告诉我们,老人叫黄运英。

问候了老人,并想请老人带我们去找一下“见血封喉”树,告诉我们怎么用“见血封喉”树加工树皮布。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二道镇什再村的黄运英老人爽快的说:这个东西很难搞的,要用很多时间,那个树是有毒的,我们老人也不想干了,但是你们需要,我们就干。

一块样似围裙的纯麻布片,就是老人所说的特殊装备,这让我们大吃一惊。

除了这块纯麻布片,加工树皮布的工具就是一把砍刀和一个装砍刀的兜笼,它们显然不具有任何防毒功能。

老人解释说,其实只要在砍树的过程中多加小心,身体又没有外伤的话,通常是不会中毒的。即使中毒,只要抢救及时,方法得当,也无大碍。几年前,老人就在一次加工树皮布的过程中,不慎中毒。

民族专家王海昌介绍说:一接触到伤口,人就像感冒发烧这种状态,中毒救不过来的话就死掉了,不过这个老人他有一套经验,他把“见血封喉”的树根挖来少量煮水,喝下去就可以以毒攻毒那样,把毒解掉,上次他中了一下,不过不是很重。

海南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雨量充沛,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黎族先民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有“鬼树”之称的“见血封喉”树来制作树皮布呢?

尽管老人无所畏惧,我们还是忐忑不安,阿公却坚持要带我们去寻找“见血封喉”树。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就在保亭县什再村的一座山头上发现了一株“见血封喉”树。

专家王海昌介绍说:这棵“见血封喉”树大概有36年的树龄,我们保亭县这一带方圆几百里就剩五六棵了,这个树种是濒危树种,是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

就是用这种世界上最毒的树制成的树皮布,不仅经久耐洗,而且柔软、白净,因此被黎族先民当成制作树皮布的首选树种。

仅仅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黎族先民就要冒着随时可能中毒的风险用它来制作树皮衣吗?

随行的专家告诉我们,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黎族的远古祖先就从大陆的两广地区陆续迁入海南岛,他们起初居住在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后来,由于战乱和历代封建王朝的征剿,大部分黎族人被迫退居内地深山。

五指山腹地的热带丛林里,毒虫蛇兽随处可见,而“见血封喉”树的毒性,使得用它的树皮做出来的衣服具有一定的防虫功能,而古人竟然摸索出了一套防毒解毒的方法,于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树木就这样变成了护卫身体最好的衣服。

根据专家们研究,远古时期,在世界的不同地方都存在树皮布现象。

通过对加工工具的分析,专家们从这些散乱的信息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

周伟民教授介绍说:这个树皮布作为一种文化,它流传得很广泛,我们研究最早的就是从珠江三角洲开始,到海南是距今4000年,到越南是距今3000年,到台湾大概是2000年,到马来西亚大概也是2000年,这个文化带一直传到美洲,到美洲后,就把树皮布变成了造纸的工具,有了造纸后,美洲文化的传播就变得非常宽泛了,树皮布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广泛的影响

4000年前,海南岛尚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但就是这里的先民制作的树皮布竟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更增强了我们探寻树皮布制作技艺的好奇心。

由于“见血封喉”树是国家濒危树种,我们取消了砍树制作树皮布的计划,那么,又该去哪里寻访树皮布的制作工艺呢?

黄运英老人说,在加工树皮布的树种中,构树仅次于“见血封喉”树。

按照黄运英老人的指点,摄制组赶往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道顺村,找到了会用构树加工树皮布的王政记老人。

老人今年78岁,岁月磨砺,脸上写满了沧桑,腰板也不再硬挺了。

海南岛四周环海、气候炎热,拥有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这就成了保护海南原始文化的天然屏障。尽管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再需要树皮衣遮身保暖,但树皮布的制作技艺却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王政记就是根据老辈的讲述,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树皮布的制作方法,在上个世纪的某段困难时期,老人还凭借这套手艺解决了一家人的穿衣问题,也许正因为如此,老人对树皮布有着特殊的感情。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