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对脚舞是以脚部动作为主的舞蹈,原为节日、婚丧时所跳,后已发展为群众自娱性的舞蹈,为青年们所喜爱。有人把此舞被称为“东方踢踏舞”。
“对脚舞”流行于四川省喜德、布拖地区,舞时无乐器伴奏,也不唱歌,以整齐、有力的脚步声响及默契的内心节奏共同舞蹈,时而人们也会发出“赤、尼、锁、耳(一二三四)”的喊声,以统一步伐。
多为男子二人相对而舞,动作粗犷,节奏鲜明。男女对舞比较少见,偶遇此种情况,则与男性舞蹈风格迥异,男女在跳“对脚舞”时默契而含蓄,好似以舞代言,传情达意。
手部动作虽少,但也有多种不同的拉手方法及姿态,如双手叉腰,一手叉腰一手搭肩,两手并列并叉拉手,以及普通的拉手,或是对面拉手,时而又根据脚步的变化而放开双手等。脚步动作变化较多,其主要动作有向前进、向后退,踏地,吸腿,两人前后对脚及前后变身,跳转等等。
对脚舞来源于生活,共十二节,跳舞的人不能唱因为跳下十二节来人会满头大汗的,而唱《酒令歌》的人必须隐藏在屋角里唱,所以只能听到声音,以前对脚舞常常跳,现在彝族人结婚也都越来越简单,对脚舞渐渐被遗忘了。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