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是彝族人民身体的一部分,是抒情的嘴,是想象的羽翼,我们不能失去口弦,它已被我们的先辈传承了数千年,我们没有任何一点点理由,眼睁睁地看着它断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
口弦是彝族人民在文化艺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簧乐器,是一种长约6至1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竹片或者铜片,中间精心雕刻出长形的簧牙,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其音域宽广、音质清脆、音色柔和,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彝族男女几乎人人都有一副口弦,年轻人每人两三副口弦的也不鲜见。
口弦有竹制和铜制两种。竹制的叫做“玛便”,铜制的叫做“图史荷合”,有3片到5片不等。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簧牙靠近嘴唇,右手弹动弦片,用气鼓动簧牙产生音响和弦片本身固定的音韵交织在一起,随着口形、气力变化音色,形成铮铮动听、柔和婉转、非常接近口语的音乐旋律,利用口腔共鸣吹奏出不同的声调,从而借以传递心声。
打制口弦是件精细活,每道工序都很讲究:先把铜皮剪成块,打制成铜片,再剪切出口弦模型,用磨制器具磨平,再慢慢煨匀,加强坚硬度。然后划出舌片,挑出舌片,翻卷成型。最后进行剪头,功夫必须到家,火候必须到位,口弦头尾重量一定均衡,否则弹不出声音。
口弦不仅在形制和制作方法上颇有特色,在演奏方法上也非常别致。演奏者要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乐器的手柄,将簧舌部分放在两唇之间,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乐器的顶端,引起簧舌振动,发出明亮的声音。用丝线抻动的口弦的演奏方法更为独特,演奏者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上一条丝线,把线头套在右手指上,用手指牵线使簧片振动而发音。另外,为了增加共鸣和扩大音量,演奏者在演奏口弦的时候,双唇要向前突出,形成筒状。同时,他们还能借助口型的变化和控制呼吸等等方法,演奏出音色多变的乐曲。
抻动口弦,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有一条丝线,演奏时将线头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牵线使簧片振动发音。演奏者利用双唇向前突出是筒状增加共鸣、扩大音量,并借以口型交换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熟练的演奏者,能表达出较复杂的节奏和较多的音色,并能使每片弦发出它的纯五度泛音来。在一副三片弦上,往往能奏出6个不同的音。运用不同的奏法,既能发出余音袅袅的音色,也能发出较粗犷的音响。
口弦还在,然而让人感到失落的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彝族人的文化自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彝族姑娘们悄然收起了她们惯常别在胸襟的口弦,昭觉县四开乡乃托村、沟洛村,以及美姑县拉玛阿觉乡的口弦作坊也失去了往日的叮当声,陪伴了彝族人几千年的小小口弦似乎已经被人淡忘。
2007年,布拖口弦被列为了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