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冬季气温比较低,天寒地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冰天雪地。古代居住在北方的人们,为了运输与交往,就以拖床作为冰上交通运输工具,冰拖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与乐趣。
东北、内蒙古等地有靠牲畜拉的爬犁,河北等地有靠人撑的冰床,这两种冰上运输工具,承载量较大,很多是作为专业运输使用的。北京有靠人拉着走的拖床,还有自己撑着走的冰车,都属于娱乐工具。现在只有一些儿童玩的冰车,拖床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绝迹了。
拖床也被称为“胡床”。它是辽代契丹人(古代东胡的一支)冬季用的交通工具。汉人称契丹人为胡人,所以称他们带来的拖床为胡床,延续到明代,才又将胡床改称为拖床或冰床。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定鼎燕京,皇宫倚北海而建,朱棣命令勿毁北海中的广寒殿,以垂监戒。自永乐年重建北京城,又一次将北海划归到皇城宫苑之中,称为西苑。这里即为明皇宫的大后花园,西苑万岁山成为明朝帝后在宫中游幸的主要场所。清代人称北海为“冬宫”,是因为帝后妃嫔的冬季室外娱乐活动主要在北海进行,所以拖床就成为帝后来北海游玩时主要的交通和娱乐工具。《明宫词》中描述当时的情景:
琉璃新结御河冰,
一片光明镜面菱。
西苑雪晴来往便,
胡床稳坐快云腾。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夏历十一月,金水河及太液池冰凝,呈楼阁、龙凤、花卉之状,赐群臣观之。”如果冰面真正是自然凝结成楼阁、龙凤、花卉等形状,这在自然界中也是极为罕见的,难得一饱眼福。《明宫史》中记载:“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正月十六日,皇太子(朱载壑)自宫中往见,即绝河(太液池)冰而过。”《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明天启年间,冬季西苑冰既坚,以红木作柁床,四面低栏,旁仅容一人,上(熹宗)坐中,诸王当于两岸用绳及竿前后推引,往返数里。”明代阁臣夏言词中写道:“胡床稳坐渡层冰。”即指皇帝乘冰拖床的情景。清代道光年间的崔旭曾经在诗中描绘说:
织箔安床四角平,
铁头篙子划冰声;
坐来恰受人三两,
绝胜中流自在行。
在《燕京岁时记》中描写道:“拖床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以木为之,脚有铁条,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际,如行玉壶中,亦快事也,一人在前引绳,行冰如飞。”
另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历一月二十九日,上幸镜清斋看冰嬉……圣驾御冰床观焉,每冬二次之多。”另有记载,乾隆年间搞的冰嬉大典,规模和耗资都十分巨大,看来在这期间国力还比较强盛,冰上各项娱乐活动才有可能盛行。乾隆皇帝在《坐冰床至悦心殿》诗中写道:
筠冲赐宴有余闲,
琼岛韶光暖镜间。
尚可翠鸾轻舵试,
徐过玉虹一桥弯。
冻酥岸觉看波漾,
春到物知听雁还。
今日悦心真恰当,
窗凭积素慰开颜。
道光五年(1825年)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内务府大臣载铨等,率该处章京兵丁及奉宸苑园役等到陟山门,由陟山门码头演试拖床至五龙亭,澂观堂码头一带压试冰势,甚属坚固均可备拖床,恭迎皇帝嫔妃前来游兴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