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彝族毕摩文化】大凉山的毕摩故事(3)

2010-05-04 10:37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邓平模
傍晚时分,毕摩一行五人出现在村口,为首的老毕摩曲比吉日披着披风式的黑色察尔瓦,手持神扇,头戴黑色神笠,显得神秘威严,颇引人注目。随他作毕
傍晚时分,毕摩一行五人出现在村口,为首的老毕摩曲比吉日披着披风式的黑色察尔瓦,手持神扇,头戴黑色神笠,显得神秘威严,颇引人注目。随他作毕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孙子,都是老毕摩的徒弟。他们都是刘库家的亲戚,这样可以少花些钱。
 
【彝族毕摩文化】大凉山的毕摩故事
第一天的仪式从傍晚时分开始,毕摩们扎制草鬼,将小猪血滴到草鬼上面以引诱鬼魂附身。毕摩念《驱鬼经》,主人与毕摩各抓住草鬼的一端,毕摩用刀子割断草绳,象征生者与鬼怪脱离关系。众人则将小猪放到篝火上烧去毛发,开膛破肚,砍成小块入锅,很快就做成了彝族特有的坨坨肉,加上玉米粑粑、荞面粑粑,盛出来放在地上,大家围成一圈分享,这就是当天的晚餐。三天之间我吃到了用鸡、猪、羊做成的各种坨坨肉。
 
整个夜晚,毕摩不停地念经,或众人合诵或轮流独诵,抑扬顿挫,苍凉有韵,音乐般动听,让我想起著名的“山鹰”、“彝人制造”等乐队。这些来自凉山的彝人组合,有的成员就出生于毕摩世家,他们的音乐才华一定和环境的熏陶有关。
  
深夜,在毕摩的诵经声中下起了雪,大凉山的冬夜越来越冷,我对听不懂的没完没了的诵经也渐觉乏味,睡觉去了。按规矩,在行毕的三天两夜里,主人和毕摩都需通宵达旦,不能睡觉。毕摩们虽然栖身棚中,但地上只铺了薄薄的干草,棚子没有四壁,棚内不能烤火,并不比露天暖和多少,不光熬夜还得受冻,做毕摩是件辛苦的差事。
 
仪式中最震撼人心的“报牲”场面出现在第三天,所谓“报牲”是将猪和羊打死后敬献给亡灵骑用、引路,一路享用。刘库家的祭牲不多,我在典补乡看到的另一场仪式,送走4代22位亡灵,来的子女亲戚也多,展示的祭牲有15头猪、8头羊,排成一线指向南方云南昭通一带,那是河水流去的方向,在彝族人的集体记忆里,也是祖先迁徙来的方向。
  
布列和底惹达铁
  
布列是我在刘库家的送灵仪式上认识的小毕摩,今年14岁,他跟随爸爸、爷爷一起前来作毕。布列是个可爱的孩子,可惜的是他会说的汉语实在有限,我们的交流并不顺畅。他总问我:“你肚子痛不痛?”我很纳闷:“你是在问我‘你肚子饿不饿’吧?”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担心我吃不惯当地的饭菜。
 
【彝族毕摩文化】大凉山的毕摩故事
身为毕摩世家的大儿子,当毕摩对布列来说是一出生就注定的事情——毕摩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做毕摩需要四方游毕,而像送灵这样的毕摩仪式一做就是三天三夜,和上学有冲突,所以布列从来没有上过学。作毕到深夜时,爷爷和爸爸还在忙碌,而布列已经倒在松针里睡着了。“学毕不是那么严格,我们行毕时将他带上,慢慢就会了。”布列的爷爷曲比吉日说。
 
毕摩文化的确切历史已难以考证,但从毕摩们口授心传的家支谱系来推算,已经有大约两千年的历史。毕摩文化的传承来自于大凉山彝族人强烈的文化自我认同感。他们没有通常形式的宗教信仰,南诏国时,佛教曾经由“蜀身毒道”传入彝区,在与美姑相邻的昭觉留下神秘的博什瓦黑岩画,但彝族并不接受,将岩画之地视为鬼魂出没的不祥山谷,并打鸡、狗来祭献给它们以祈求平安;解放前曾有西方传教士来昭觉传教,他们在中国很多地方播下了基督教或天主教的种子,但在昭觉却遭到彝族驱逐,福音始终未能在此萦绕。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