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彝族毕摩文化】大凉山的毕摩故事(5)

2010-05-04 10:37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邓平模
看见一场治病法事 除了送祖灵,治病更是毕摩的主要业务。非常巧,我到底惹达铁家时,他正要出门为人治病。吃完简单的午饭,底惹达铁开始洗脚、洗
 
看见一场治病法事
  
除了送祖灵,治病更是毕摩的主要业务。非常巧,我到底惹达铁家时,他正要出门为人治病。吃完简单的午饭,底惹达铁开始洗脚、洗脸,换上干净的察尔瓦和裙子般的大裤脚,“做毕摩得干净。”他说。他从几个古旧的竹篓中取出数卷经书,将经书、法器放入牛皮包,就上路了。送灵仪式需要多位毕摩共同完成,但治病他一人就能完成,他常像这样独自走在路上。
 
病人住在离他家30公里之外的牛牛坝,这里过去是有名的奴隶和鸦片市场。如今,这里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条小街,房舍低矮,却也是美姑除县城以外最热闹的乡镇。病人底莫依娜今年40岁,在镇上做生意,挣钱后盖起了一幢两层的小楼房,依靠出租房子和经营裁缝铺,日子本应过得不错,但多年前得了心脏病后就每况愈下。她在成都最有名的华西医院住院数月,病情依旧,只好请来毕摩“干迷信”。彝族人说汉语时喜欢用“干”,比如说“干饭”就是吃饭,“干路”就是走路,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动词。文革中毕摩作法被定性为“封建迷信”,现在虽然解禁,但却找不到汉语相对应的说法,而“干迷信”的借用或许多多少少意识到其中有不科学的成分。
  
“我相信医生,也相信毕摩,”底莫依娜的话中透着无奈,“峨边、西昌去过,成都的华西医院我也去过了,花了七八万块钱了,吃了三年药,他们(医生)干不了,就只有干迷信了!”她弟弟是医生,但同样无能为力。据她说底惹达铁治病很神,尤其擅治风湿病,曾为她治好过病,还为昭觉县的干部治好过在大医院治不了的病,名声远扬。
 
底莫依娜脸色蜡黄,身体瘦弱,情绪非常低落。底惹达铁取出经书,一页页地翻看,在羊胛骨上燃香占卜,算出底莫依娜可以活到74岁,大家都松了口气。“他算命凶(厉害)得很。”底莫依娜说。
 
【彝族毕摩文化】大凉山的毕摩故事
治病仪式从第一天下午开始,第二天中午结束,第二天下午到第三天凌晨底惹达铁又为底莫依娜做了求子仪式——生活在高海拔的彝族人可以生三胎,底莫依娜现在有两个女儿,还想再要个儿子。深夜时,我在毕摩旁边的沙发上睡去,他的诵经声整夜在我梦中萦绕,主人作为病人也一直陪伴。第三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仪式已经结束,毕摩和主人正相谈甚欢,虽然折腾了三天两夜,但底莫依娜看上去心情很好,笑容满面,心中不由为她祈祷早日如愿。
 
针对不同病种,毕摩有不同的“治疗”方式,有的治疗有医药道理,比如熏蒸治疗法,采摘各种树叶和草药煮在锅里,在锅上架起大蒸笼,让病人光着身子坐在蒸笼里,毕摩念《避沸水经》,火不停地烧,药水保持沸腾,药力以蒸汽形式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那天的治疗没有使用任何药物,在我看来完全是精神治疗,在毕摩的引导下,“干迷信”能带给人心理安慰,缓解精神的压力,这大概是病人有时能康复的主要原因。
 
解放前还处于奴隶社会形态的大凉山没有任何医疗条件,人们只能依靠毕摩作法来对抗生老病死。如今在偏远乡村,“病了干迷信(找毕摩治病),治不好再上医院”还是通用的程序,而城里人和接触过外面世界的年轻人正好相反,“先上医院,治不好(或没钱了)再干迷信”是新的程序。
  
2006年的圣诞夜,我再次来到美姑,在偏僻的典补乡参加一个送灵仪式,彝族小伙子阿侯也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现在城里人有的不再信毕,”阿侯说,“有的虽还作毕,但那已经是慰藉祖先的形式,和乡村的信仰完全不一样了。”
 
在神枝缭绕的烟雾中,地上摆满了祭牲,这些都是远古时代的氛围。随着夜的来临,周围的手机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圣诞短信,但我并不觉得怪诞,和着毕摩们抑扬顿挫的诵经声,倒是分外祥和。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