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白云相伴傈僳人(3)
2010-05-14 10:57
泡酒与苦养粑粑里的日子 为了了解怒江傈僳族古老的历史和特殊的风俗习惯,我们走访了无数的傈僳族村寨。 全嘎登村就在怒江中游的江岸高山上,站在
“泡酒”与苦养粑粑里的日子
为了了解怒江傈僳族古老的历史和特殊的风俗习惯,我们走访了无数的傈僳族村寨。
全嘎登村就在怒江中游的江岸高山上,站在江边,抬头就可看见这个显隐于云雾之中高山之巅的小村子,但从江边山脚开始上山,我们就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困难。“路”差不多就是直立在陡壁上的,有的地方有石坎,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有的地方要拉住藤子向上攀登,爬到半山,向下一看,惊出一身冷汗,深绿色的怒江就在下面深渊中流淌。我们再也不敢回头,一个劲地向上攀登,到达目的地时,已是夕阳西下。
全嘎登村只有6户人家,21人,全是傈僳族。走进“老历史”普四也家,我们感到了历史的气息。这是一所老房子,屋里没有什么家具,正中一个火塘,旁边就是床铺。普四也已经六十多岁了,全家五口人,三个孩子都外出到城里打工去了,家里只有他和老伴,种地吃粮,日子过得平平静静。
见到我们进来,普四也高兴地说:“有吃福,饭刚熟,你们就来了。”招呼我们坐下后,老普叫老伴给我们倒“泡酒”来。
泡酒是傈僳族自制的一种可口的低度酒,在傈僳地区用量相当大,主要用于自饮和招待客人,我们所到的村子和人家都是喝这种泡酒。不要看是低度酒,在傈僳族的热情款待之下,很少有人能不醉倒。
泡酒的饮用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将土罐的封口开一个小口,将酒汁逼出来饮用,如此饮用的酒度数相对要高一些。二是开封后,用勺连汁带酒糟装入碗中,加入开水连汁带渣一同饮用。三是将开封后连汁带酒糟的水酒倒入盆中,在盆面上放一个竹漏斗,倒入开水后,将其和酒糟混合,再用勺在漏斗上榨取压出的汁液,放于金竹做的小酒杯中饮用。
这天晚上,老普就是用这第三种饮用方法招待我们,这也是傈僳族招待客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酒倒好后,玉米稀饭和苦荞粑粑也端上来了。这是傈僳族最传统和最有特色的食品。玉米稀饭是将脱壳的玉米粒放入锣锅中渗水煮熟。用冷水猛火煮,待水涨后,用文火慢慢煨煮成的。真正好的玉米稀饭要在头天晚上就开始煮熬,煮得粘稠适中,有玉米的清香。有的玉米稀饭还增加一些配料,一般以四季豆、青菜、南瓜等蔬菜和豆类为主,有的还加一块熏腊肉或火腿同煮,味道更为鲜美。
苦荞粑粑是用苦荞磨成粉,在荞面粉中加水调稀,放入锅中煎熟成的。傈僳族的粑粑种类很多,有麦面、玉米面、荞面、青稞面和高梁面等不同种类的。当然,苦荞粑粑是最受欢迎的,蘸蜂蜜吃,味道别具一格。苦荞粑粑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且营养十分丰富。
可苦荞这东西的生长条件,有些苛刻,必须是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地区才能正常生长结籽,而且产量是属于那种“种一辦,收一葫芦”精贵品种,且皮厚面少,一百斤苦荞颗粒,也就能产40斤左右的苦荞面。当然,纯自然的苦荞粑粑,要到三江流域如今交通还不便利的高海拔深山老寨的少数民族家里,才能品尝到。
关于苦荞粑粑还有一段经典的民间故事:据传说,不知何时,皇帝老儿吃腻了宫廷里的山珍海味,也吃遍了民间的美味佳肴,便想出一个主意,决定每年农历六月六,举行一次美食大赛。不管什么人,只要能做出最美味的食品来,是小伙子就可以招为驸马,是姑娘就可以做后妃娘娘。于是,每年的这一天,天下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便云集到皇城根儿脚下,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都想成为那皇帝老儿的驸马,或者成为后妃娘娘,享尽天下的荣华富贵。只有一个小伙子,身上披了一件大山里的羊毛披毡,一副深山老林人的打扮,手上提了一口锣锅,就参加比赛了。比赛是在指定的地方,现做现品,主考官也就是皇帝老儿了。他要一道一道地品尝。许多菜都做得油腻油腻的,让他大失胃口。慢慢地就品到那位山里人做的黑乌乌的,从子母灰(子母灰是火塘里烧出来的塘火灰)里掏出来的,经过三吹三打的苦荞粑粑了。
一开始皇帝老儿还不敢下口,可一掰开,那扑鼻的清香,像梦幻一样,打开了老儿的胃口。他食欲大增,一连吃了好几块,吃下去后,那苦荞粑粑将肚中的油水吸收了,全身舒服得像要飞起来一样,随之精神大振,便收了这披羊毛披毡的小伙子做了乘龙快婿。
从此,外表丑陋的苦荞粑粑便有了文化内涵,而且还和皇帝老子攀上了亲戚,身价百倍。当地人朴素地认为: “好看不好吃,好吃不好看。”也许就是从苦荞粑粑上得到启示的吧。听“老历史”讲那过去的事
普四也是个“老历史”,最懂得过去的事情。等天完全黑了,我们一边喝着泡酒,吃着苦荞粑粑饭,一边听老普讲傈僳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