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铜鼓文化:追寻铜鼓之路(4)

2010-05-27 11:48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蒋廷瑜
冯汉骥先生大胆地指明了铜鼓与铜釜的关系,而接下来的事似乎就是为了印证这一观点的:1975年,在云南楚雄县城东南约3.5公里的万家坝,县良种场在搞
 
冯汉骥先生大胆地指明了铜鼓与铜釜的关系,而接下来的事似乎就是为了印证这一观点的:1975年,在云南楚雄县城东南约3.5公里的万家坝,县良种场在搞农田基本建设,突然发现一群古墓,考古工作者闻讯赶来,并从其中一座大墓的腰坑中挖出一面铜鼓、3件铜釜、6件铜羊角钮钟和100多件其他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铜釜很明显是用铜鼓改制而成的,只要将铜鼓翻转过来,在鼓足边上加铸一对辫索形耳就成了铜釜。同年10月,在同一墓地的23号墓的棺底垫木之下挖出4面铜鼓、大量青铜工具和兵器。这4面铜鼓的外表都很粗糙,鼓面小,胸部特别突出,腰细而长,足短而向外侈。外壁都没有花纹,但内壁却有花纹。这是什么道理呢?后来考古学家推测,它原来应该是足部朝天倒放着使用的。因为只有倒放,内壁的花纹才能看得见。而这些铜鼓出土时也确确实实是倒放着的,和那些铜釜放置的形态完全一致。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铜鼓的鼓面上有烟熏的痕迹,这说明它们确实曾经被作为炊具使用过。这就更证实了铜鼓来源于铜釜的推断。
 
1975年10月,古老而原始的铜鼓,终于穿过千年的烟云,来到人们面前。它们的造型朴实大方,花纹简单,但已经具备了后世铜鼓的形状和装饰布局。考古学家称这类原始铜鼓为万家坝型鼓,它们刚从炊具铜釜演化过来,带有炊具的原始色彩。
 
万家坝型鼓绝大多数出于墓葬中,有众多的伴存物作年代参照,有的墓葬还作过C14年代测定,由此推断出的年代更加可靠。如楚雄万家坝23号墓,C14年代测定是距今2640±90年,约相当于春秋时代中期;又如楚雄万家坝1号墓,C14年代测定为距今2350±85年,约为战国时代早期。综合各种因素分析,这类铜鼓流行年代当在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之间,是铜鼓中年代最早者,有人称它们为铜鼓的始祖。
 
万家坝铜鼓的发现,打破了黑格尔的分类法。因为它比黑格尔认为最早的Ⅰ型鼓还要早,应该排在所有类型的最前头,铜鼓研究家在黑格尔Ⅰ型鼓之前加上一个“先”字,把它们称为“先黑格尔Ⅰ型”鼓。而云南洱海—礼社江流域就被确定为铜鼓的起源地。而这些地方自古也确实就是铜矿、锡矿的盛产地,从客观条件上也具备冶铸铜鼓的自然条件。因此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铜鼓是由铜釜演变而来,它的创造者应当是古代濮族人于春秋时代或者更早的年代创制的。
 
其实,黑格尔当年也已接触到这种原始形态的铜鼓。那就是“东京盖列特Ⅱ号”鼓。因为只见一例,黑格尔没法给它归类,只好在介绍完Ⅳ型鼓后将它作为“奇特的鼓”单独介绍。这面鼓的来源不明,也可能来自中国云南,它的鼓面很小,鼓足很矮,鼓胸特别膨胀,鼓耳像辫带,鼓面中心没有太阳纹,显示了它与众不同的原始性。
 
越南也有这种铜鼓,而且出现得很早,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1932年在河东省章美县美良社淞林寺附近的田野里就出土过一面, 1973年在同一地点又出土过第二面。后来在永福省三清县陶舍社、上农社和老街省也有发现。越南学者把它们归到东山铜鼓D组。这种原始形态铜鼓在越南主要分布在北部,尤其是靠近中国云南的老街一带,与云南万家坝铜鼓分布区几乎连成一片——到此为止,从铜鼓的形制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铜鼓的传承性是由北至南、东南这一轨迹了。
 
一个庞大的铜鼓文化圈
 
万家坝铜鼓的发现,为我们指明了铜鼓的传播与发展的路线:当万家坝铜鼓发明后,就逐渐地流向各地:向西它穿越过澜沧江和怒江,抵达腾冲,但是在那里因为遇到从西北地区南迁来的氐人势力便戛然而止,没有再往西传。但在东边,经过禄丰,到达滇池平原,不但为滇濮民族所接受,而且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创造出真正的铜鼓文化,这就是石寨山铜鼓。
 
滇池往南,礼社江—元江向东南奔流。文明随着河流的承载,将石寨山铜鼓带到了红河三角洲。当时生活在红河三角洲的是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人。他们原有发达的农业和青铜冶铸业,于是铜鼓铸造工艺在这个地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这就创造了与石寨山铜鼓同中有异的东山铜鼓。
 
我们来仔细地欣赏一下这两种铜鼓吧:从外形来看,石寨山铜鼓的腰部呈喇叭形,东山铜鼓的腰部呈圆筒形;从装饰花纹来看,石寨山铜鼓一般用锯齿纹,太阳芒间填饰斜线纹,鼓面装饰是翔鹭纹;东山铜鼓一般用栉纹,太阳纹芒间填饰翎眼纹,鼓面装饰也是翔鹭纹;在写实图案上,石寨山铜鼓胸部的船纹常是平底船,首尾不分,坐在船上的人都是头顶椎髻;东山铜鼓胸部的船纹通常呈弧形,首尾分明,船上的人多戴羽冠。完全是一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的景象。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