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这是一个和节令密切相关的民间传统节日,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雨水,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二月二气温各地差异较大,南方有些地方已经春花烂漫,新菜上市了,所以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等不同名称,唐代时这一天始有踏青“迎富贵”的风尚。白居易有《二月二日》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暗,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唐朝人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也就是点心类食品。宋代时“二月二”过“挑菜”节,南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每到这一天,宫中举行“挑菜”御宴活动,在一些小斛中种植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让大臣们猜,猜对的有赏,猜错的受罚。唐宋时这些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龙崇拜在中华大地上由来已久,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石堆龙,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龙形玉器,距今也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有“中华第一龙”之誉。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祥瑞,后来与宗教龙王信仰结合,成为主管雨水和水利的神灵。元代《析津志》上说元大都(即现在北京)风俗“二月二,谓之龙抬头”,在北方广大地区祈雨的心愿更为强烈,于是这一节日习俗渐渐多与龙相关了。
明代以后,二月二的民俗活动,有引龙回、熏百虫、避蝎子、剃龙头、祭龙王、忌针刺龙眼等,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在二月二的清晨,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村民到河边或井边挑水把缸盛满,烧香上供,然后从门外开始在院子里撒一条蜿蜒的灰线一直到水缸周围,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为“引田龙”。同书又说“熏百虫”习俗是“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北京清代《都门竹枝词》中有“二月二日以油煎糕曰熏虫”。惊蛰过后天气转暖,人们祈求“百虫不生”,而避蝎尤为重要。山东一些地方要炒焦大豆(有咸甜之分),名为“蝎子爪”,给众人分而食之,意为避免蝎子蜇人。孩子们边吃边唱:“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有的地方又加上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子爪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关于“剃龙头”这一习俗主要流行在北方地区,此风俗不见前面诸书记载,怀疑形成的年代可能比较晚,或始于清代甚至近代。这一习俗与“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俗信相呼应,人们整整一个正月都不理发,刚出正月,就赶上二月二这个节日,又与“龙头”有关,遂产生自然的联想,为人们急于理发的行为找到了合适的理由,不仅留了一个正月的头发终于可以剪掉了,而且还能得到好彩头。传说这一天理发,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这一天大大小小的理发店人头攒动,生意红火。
各地二月二的食俗五花八门,差异较大,但都有一个有趣的共性,这些吃食以龙体的部位命名。贵州吃煮红鸡蛋,叫“龙胆”,山西吃面叫“龙须面”,北京吃饼叫“龙鳞”,吃米饭的叫吃“龙子”,吃饺子的称“龙牙”,吃猪头肉呢,当然就是“龙头肉”了。吃什么之所以附会于龙,从民俗学理论上讲,是因为人们出于希望从图腾物寻求庇护和汲取图腾物超能力的心理。有人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或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