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现代天文学家肯定了“二月二,龙抬头”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一和角宿二恰似龙的两只犄角。在冬季时,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以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到了二月初,黄昏来临时,处在龙头位置的角宿从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候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几小时后,龙的“咽喉”亢宿也升至地平线以上,子夜时分,“龙爪”氐宿出现。二月二以后,龙头浮出地平线的时间会逐日提前,一个月以后整个龙头就抬起来。
二月二的食俗非常独特,有“南糕北饼”的说法。同样是年糕,有吉林的炸油糕,浙江的“撑腰糕”,同样是饼,有河北、河南的“摊咸食”,北京、天津的“春饼”。“撑腰糕”用糯米粉制作成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劳作,故称“撑腰糕”。在民初《海虞风俗竹枝词》中记述:“糕条忙向笼中蒸,朵朵梅共热气腾,那晓卫生亡命嚼,撑腰勿痛究何曾。”说的就是二月二吃撑腰糕。
北方还有“二月二,啃猪头”的传统。东北人这一天把猪头和猪蹄放在一口大锅里烀得烂烂的吃。同样是吃猪头,北京人就考究多了。老北京人有吃春饼的食俗,他们把酱头肉切成薄片,酱口条、熏鸡、松仁小肚切成细丝,和菠菜炒鸡蛋、炒韭菜豆芽等熟菜一起夹在春饼里吃,绝对是一道营养丰富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天津人吃“煎焖子”堪称一绝,方方正正的绿豆粉团晶莹剔透,形似一个大果冻,改刀成小块。焖子本身寡淡无味,放在平铛里用少量的油煎成四面金黄,配上绿豆芽、韭菜段加豆皮丝制成的炒合菜,放上调料,麻酱、蒜泥、独流醋调成酱汁,酸中带辣,适口开胃,烫面烙春饼,再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算是在正月吃腻了大鱼大肉后的清淡美食吧。
清代时有人认为“二月二”可能来源于我国南方为庆贺土地神诞辰的社日,因为南方缺少耕地,土地神在南方显得更为重要。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归根究底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民谣所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老百姓的口碑中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一年之计在于春”,朝廷皇帝亲率满朝大臣带头参加春耕虽属作秀,但表明国家重视春耕不误农时之态度。以上情景,二月二祭土地神也好,祭龙王神也好,都是对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美好祝愿。
农历二月二,是一年中我们与龙走得最近的一天,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传承着中华龙行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带着对大自然造化众生的敬畏,带着对神州大地无私馈赠的感恩,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在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中描绘新的一年的愿景,那就是国泰民安、全面小康的中国梦,随着万物萌苏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勉敬业,昂首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