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阶段的文艺在一系列政治、理论和文化上的拨乱反正之后,开始走向文化的反思。当这种反思从文学艺术家的激情创作转到理论家清醒的理性思考的时候,文艺创作和研究都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良莠互见、鱼龙混杂,形成了变革时期文艺眼花缭乱的风景线。“新的美学原则”、现代派思潮的讨论还未结束,“伪现代派”的批评就接踵而至;“走向世界”的脚步刚刚迈出,寻根的呼声就高涨起来;方法论的热潮还没有降温,主体性和本体性的讨论以及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争辩又迅速展开。尽管这些论争中有许多激进的、脱离实际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论观点,但是绝大多数都属于学术争论的范畴。在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下,各种新的文艺观念都被社会最大限度地容许,其学术视野的开阔、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丰富,以及论争中所表现的思想锐气和理论创新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有益启示。
第三阶段(1990—1992):重在建设,文艺理论在调整中前行。
进入90年代以来,党中央认真总结宣传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千方百计繁荣文艺创作、活跃文艺批评的同时,着手加快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保护和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打击取缔丑恶有害的文化垃圾。尤其是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郑重提出思想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要求“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保障学术自由,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为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关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界定、关于人文精神与文化价值等讨论取得了很好共识。随着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一个良好的创作和研究环境开始形成。
第四阶段(1993-2008):多样发展,文艺理论与批评稳步推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文艺创作生产在更加积极地面向市场,文艺具有商品属性已成共识,文化产业得到重视与肯定。在这一时期,文艺理论领域值得重视的现象有:现实主义回潮引起广泛关注;底层叙事、普世价值、文艺审美意识形态引发热烈讨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以及文化软实力建设得到空前重视;人民文化权益保障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取得新进展;文艺学研究浮躁心态有所收敛,文艺理论与批评经过深入自审和长期准备,新的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发展良好。
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的四个特点
概而言之,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的主要特点有四:
一是紧扣时代脉搏,在历史变革中寻求文艺观念的更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掀起了全民族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揭开了新时期文艺蓬勃发展的历史序幕。早期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在“伤痕文学”带动下走上新时期文艺舞台,立刻以其凌厉的锐气和锋芒跃入思想解放的时代洪流。为加快落实文艺政策,平反文艺领域的冤假错案,为把广大文艺工作者从极左路线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为推动新时期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