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三十年中国文艺批评之一瞥(2)

2009-07-30 16:36
来源:中国文联网 作者:何西来
现实主义在“文革”中受到了致命的摧残:“五四”以来,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新文学创作,它的许多经典作品,在“文革”中绝大部分被否定;大批操现

现实主义在“文革”中受到了致命的摧残:“五四”以来,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新文学创作,它的许多经典作品,在“文革”中绝大部分被否定;大批操现实主义“枪法”的作家、艺术家被加上莫须有的“黑帮”、“黑线”的罪名,被戴上各种“分子”的帽子关进了“牛棚”;坚持现实主义美学观念的文艺批评家和他们的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主张,也遭到了现实主义作家作品同样的命运。在被“四人帮”及其文化打手们反复批判的所谓“黑八论”中,至少有四论,即“现实主义深化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中间人物论”和“写真实论”,是与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有关系的。因此,摆在作家、艺术家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从“四人帮”设置的瞒和骗的魔障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回归现实主义。在文学领域最初是以刘心武《班主任》为代表的被对手加上“伤痕文学”的恶谥的现实主义创作潮流,严文井称之为“潮头文学”,同类作品较为重要的还有《伤痕》、《枫》、《铺花的歧路》等,批评家为这类作品做了充满热情的辩护,指出了这个潮流真实反映了人在“文革”中的受难和抗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论证了它的深刻的现实主义性质,从而使“伤痕文学”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正面的、阶段性的历史称谓。在戏剧界,《丹心谱》最早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吹响了现实主义回归的号角。导演梅阡要求演员一踏上舞台就要把生活带进来,一切要从生活出发。朱寨在《文艺报》复刊第一期上,以《从生活出发》为题,发表了长篇论文予以肯定。《丹心谱》,以及在此前后的《于无声处》、《有这样一个小院》等,也都可以划归“伤痕文学”的艺术潮流。在美术界,连环画《枫》,还有四川青年油画家程丛林以“文革”武斗为题材的绘画等,同样可以从这个艺术潮流的角度来描述。

稍后,出现了被理论批评家概括为“反思文学”的潮流。“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潮流的深化,它是人们思考何以会出现“文革”浩劫,反思左祸对人性的戕害,对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的破坏的必然会有的一个结果。这个潮流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文学作品如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月食》、《剪辑错了的故事》、《李顺大造屋》、《内奸》等。电影《天云山传奇》,话剧《桑树坪纪事》和《狗儿爷涅槃》,特别是巴金陆续写出的《随想录》,也大体可以划归这一潮流。在美术创作中较早出现的罗中立的《父亲》,也有很强的类似“反思文学”的色彩。从文艺批评的角度看,在对“反思文学”的评价和总结中,人性、人道主义的问题,被突出地提了出来,批评家们在以“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为代表的创作潮流中,发现了“极左”的以绝对化、扩大化了的“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及其实践给我们这个民族所带来的深重灾难,指出了“极左”思潮的深刻的反人道、反人性、反人类的性质。大写的人,正是在反思中,被重新发现的。

但为人道主义正名、呐喊的理论批评家,特别是冲在前面的人,都付出了代价。文艺界的早春时节,新旧观念的冲突是剧烈的,常见反复。但是,在以周扬、张光年、陈荒煤、冯牧、朱寨、钟惦棐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党人理论家、批评家的带领下,一大批刚刚人到中年的批评家向“极左”的观念进行了连续的冲击。他们的功绩和他们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贡献,将永远被历史记住。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