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主潮下的多元吸纳
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发展,就向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把现实主义定于一尊?回答是肯定的:不能,也不应该把现实主义看作唯一的、排他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定于一尊,也就会停止发展,走上僵化。
以思想解放为前导,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经济、政治,而且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等等。打开了长期锁闭的国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以开放的眼光、宏阔的胸襟看取世界,并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吸收国外一切用得着的东西,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在文艺领域,人们译介的热情是很高的,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最重要的作品,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文论家、美学家、心理学家、批评家的重要著作,都被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来,有的还不止一种译本。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文艺批评而论,除了原有的马思想主义的社会历史的和美学的批评外,新批评派的文本分析批评、存在主义批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批评、文化学批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后现代批评等等,都有理论的译介和具体的批评实践,称之为批评理念、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格局,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这在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和作家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尽管早期会有某些艰涩难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弊病,甚至被称为新名词大爆炸,大搬运,但总的方向,或者主流是好的。何况,任何吸呐与借鉴都会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从一到多,多元吸收,多元并存,多元互补,无疑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王蒙的五篇意识流小说的问世,引起了批评界激烈的争论,为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多元格局的形成带来了推力,也为现实主义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动力。而拉美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不可低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多种译本的出现及其魔幻现实主义方法的冲击,使文坛上卷起一股小小的旋风。主要受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一批年轻作家开始了“先锋小说”的探索,尽管这个潮流的影响主要在圈内,其总体的成就并不算高,但在语言技巧、叙事方式上的追新求变,也还是有价值的。
在戏剧界,素以现实主义表演风格著称的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出现了中国自己的现代主义剧作,由林兆华执导的小剧场戏《绝对信号》、《车站》,大舞台戏《野人》,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激烈的争议。单以北京人艺而论,从艺术上看,如果没有这些作品的成功探索和大力开拓,就不可能有《狗儿爷涅槃》这出堪与“十七年”中《茶馆》媲美的经典作品的出现。像文学领域有“先锋小说”、现代派诗一样,戏剧领域也有一批稍后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实验戏剧作品出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而现代主义的风,甚至吹到了戏曲领域,魏明伦的《潘金莲》及其在批评界引起的反响,其意义也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