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国学探微:读《尚书》札记(2)

2009-04-26 11: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醉罢君山
秦汉以降,重德渐沦为重小德,所谓小德,以效忠一姓江山为重,或只重修身,不重天 下民生,只守礼道,不识礼的精神。我在读明史时,总是长吁短叹

秦汉以降,重德渐沦为重小德,所谓小德,以效忠一姓江山为重,或只重修身,不重天 下民生,只守礼道,不识礼的精神。我在读明史时,总是长吁短叹。明代固然黑暗无比,但不乏不怕死的硬汉,比如被诛十族的方孝孺,固然慷慨惨烈,但试问意义何在,无非为皇帝陪葬罢了。明代有一大案,史称“大礼议”,现代人看来,真是非常无聊。起因是这样的:正德皇帝暴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便由其弟兴献王的儿子继位,是为嘉靖皇帝,继位后,嘉靖想把生父尊称为“兴献皇帝”,一大群儒生拼命反对,说只能叫“皇叔父”,明明是父亲,却叫叔父,嘉靖对此相当不满意,后来折衷起来,叫“本生父兴献帝”,三年,嘉靖终于将此又改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此诏一出,群臣愤激,杨慎等大喊:“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中今日”,“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二百二十九人齐跪皇宫前,其势疯狂,嘉靖大怒,全部下狱,十七人死于杖下。今天回头看这段历史,这些人固然也可称有“舍生取义、正名殉道”的精神,但是否真的“万世瞻仰”呢?我看只落得个万世堪悲堪笑了。这些人不要说大德了,连小德可能也没沾上边呢。

呜呼,怀古思今,德尚存乎?吾未知也。

从汉代伏生传二十八篇《尚书》以来,关于《尚书》的公案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现孔安国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七篇,以及梅赜所传的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唐以降,陆德明、孔颖达等采用梅赜所传《尚书》作《释文》与《正义》,使古文《尚书》成为之后一千年的权威版本。然而到了清代,梅赜所传的古文《尚书》却遭到严重的置疑,尤其是阎若璩之不朽巨著《古文尚书疏证》考证梅传尚书中二十五篇为伪古文尚书,这些被列为伪经的篇章地位一落千丈,顿失去神圣的光环。

如果仅从史料之珍惜而言,伪古文尚书固然在提供历史之真实性上有极大的虚假成分,但《尚书》二千多年来,对于中国文化,其主要的价值并不是在其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上,而是《尚书》中体现在古代社会政治思想,敬天、爱民、尚礼、崇德等中国古代思想精华,无不见倪端于《尚书》。伪《尚书》虽系伪造,但可以认为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其精神实质与真正的《尚书》一脉相传,从思想的深度来看,也绝不亚于真正的《尚书》,看完《伊训》、《太甲》诸篇,大概可见一端。清代的考据家们固然成就非凡,但要与之论治国之大道,却远远不及这些伪《尚书》的制造者呢,所以谁说这些伪书就没有价值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