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事人而不顺者,不疾者也;疾而不顺者,不敬者也;敬而不顺者,不忠者也;忠而不顺者,无功者也;有功而不顺者,无德者也.]
这简直是一篇“顺”字赞!也是汉代以后那些苟合取容以媚顺固宠的官僚们的“护官符”!在荀子的观念中,举凡优秀品性,率有一“顺”字在。学问做到这里,真是和大盗眉目传情了。紧接上文,下面断然道:
所以,无德之人的行为,伤害敏捷,堕坏功业,灭没勤苦,所以,君子不愿做。
[原文:故无德之为道也,伤疾、堕功、灭苦,故君子不为也!《巨道》]
这荀子式的“君子”,不特没有了庄周式的超逸,更没有了孟子的“浩然之气”。不再是天马行空,“一而不党”的隐士,更不是特行独立,正道直行的“大丈夫”。郭沫若先生曾据此篇中有斥责“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之类“国贼”的话,认为此篇《臣道》思想高尚,与《仲尼》篇思想不合,从而认为《仲尼》篇的思想“卑鄙不堪,不一定出于荀子”。(《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这是郭沫若先生大意了。《臣道》篇的思想也不能高到哪里去。我们就看他斥逐“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的一段:
听从命令而有利于君.叫做顺;听从命令而不利于君,叫做谄。违逆命令而有利于君,叫做忠;违逆命令而不利于君,叫做篡。不顾念君主的荣辱.不顾念国家的利弊,丧失原则苟且相容以保持禄位私结外交,叫做国贼。
【原文: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一切以是否“利君”为判断标准!孔子的“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的“仁”呢?“仁以为己任”(孟子)“君子之仕,行其义”(子路)的道义呢?孟子的“舍身取义”呢?全没了!只剩一个可怜兮兮弱智兮兮的“忠”了!是的,荀于是特别提倡“忠”的。甚至提倡“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臣道》,士阶层的骨气,到了荀子,真是扫地以尽!
(责任编辑:书山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