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在外放密州时的望月怀人之作,词里原有小序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他的弟弟苏辙,他们二人手足感情笃深,苏轼曾多次写诗、词念及他或者和他的诗。
诗人中秋赏月,并不只在欢娱,欢饮酣醉之后却激荡起对月对天对人世的追思与探寻:明月起于何时?今夜天宫又是何年?这虽然是承接李白《把酒问月》一诗的询问而来,但却又发展了李白的思考,将天上与人间的时空连到了一起,故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归去”二字表明自己本是天上仙人,只不过现在被贬谪人间而已,这一方面反映出苏轼的自视清高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思想中早已有了神仙思想的基因。不过,在生活中苏轼并未完全躬身践行,相反他采取了积极乐观的应对态度,此词亦是如此,刚产生“归去”的念头就收住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诗人尽量要找出不归去的理由,并表达自己热爱人间生活的愿望,“何似在人间”以毫不迟疑的肯定语气显示了他留在人间的决心。从“我欲”到“又恐”再到“何似”,十分真切地展示了他心理与感情的开合转折与波澜起伏过程。
诗人从对月的幻觉回到现实,首先想到的是人间离别的痛苦。月照无眠,是因为他在佳节不能与亲人团圆。他怨月怪月,但很快又自我释怀,给出达观的回答,从人事与自然自古以来就从无完满的普遍规律中得到了豁达的解脱,并对千里分离之人突破时空限制共同享受明月清辉的爱浴表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人追求长生的难以实现与可以共享明月的快乐巧妙地并置起来,从而在超越时空限制、化解时空对立上实现了艺术性的升华。
世界上的事情常是存在悖论的,正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所写:在城外的人想进去,在城里的人却想出来。人生的职业生涯中常会碰到这种选择,居高也有居高的苦处,是需要我们去细心体会并作出理性判断和抉择的。
苏轼在此词中超越一己的喜乐哀愁而探讨了人世间普适性的哲理,也给我们以多多的启示。人是不可事事时时都处于完美中的,完美的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有月圆就有月缺,圆缺盈亏本就是自然的事情,又怎能说明哪是乐哪是悲呢?没有分离又何来相聚的欢乐呢?盈极而亏、乐极生悲、福祸相依,这虽是古老的思想家老子道出的睿智,也是民间老百姓也明了的至理格言。苏轼举首高歌,坦露出了他的豁达胸襟,他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乐观愿望又展现了他的逸怀浩气。
(责任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