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耐人寻味的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临崩之际,召曹彰自长安至洛阳,未至而曹操先崩。曹彰到洛阳后,对曹植说:“先王召我,欲立汝也。”似乎曹彰对曹植毁谤过他的行为毫不在意。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可以肯定曹彰产生了错觉。曹操召他前来的目的不是在储嗣问题上另有反复,而是让他到洛阳来镇压动乱、稳定局势的。
我们可以看看曹操死亡前后洛阳局势的动荡程度:
(1)人心惶惶。《魏书.徐宣传》记载:“太祖崩洛阳,群臣入殿中发哀。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
(2)军心涣散。《魏略》记载:“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群寮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会太祖崩,(臧)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政局动荡若此,若再行废立之事,势必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以曹操审时度势之明智,必不会行此愚蠢之事。他所以召曹彰率军自长安至洛阳,目的在于借曹彰之势稳定洛阳局势。曹丕留守邺城,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是不可擅离的:邺城是曹魏的政治中心,必须有重量级的人物镇守,以防诸多反曹力量借机生乱。曹植留在曹操身边,但不可任用——任用曹植可能给邺城带去错误的信息,重新挑起储嗣之争。所以,曹彰成了最后的人选。
然而,曹彰未能在曹操去世之前赶到洛阳。“好为将”而政治头脑简单的他私下里揣度老父亲临终之际召唤自己的用意,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危险的悬崖跟前:“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黄初四年,曹彰自国来朝,暴死洛阳。对此,历代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世说新语》即称曹彰乃曹丕以毒枣害死。这当然只是附会之说,但却很有代表性:很多人怀疑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
毋庸置疑,曹丕恨曹植甚于曹彰多矣。疑问是:曹丕尚且不杀曹植,又焉有杀曹彰之举?试看曹丕即位之后对曹植和曹彰二人之间的待遇的天壤之别:
(1)曹丕即位,诏书封曹彰:“增五千户,并前万户”,而曹植的食邑则被一夺再夺,由万户减至二千五百户。
(2)黄初二年,曹彰进位为“公”,曹植却遭曹丕陷害,几乎丧命,最后被贬为列侯中极低的乡侯。
(3)黄初三年,曹彰进位任城王,曹植进位鄄城王。虽然同样身为诸侯王,任城相当富庶,鄄城却极为贫瘠。
据此,我以为,曹彰之死,大约与曹丕无关。那场“暴卒”仅仅是一场惹人猜疑不已的意外和巧合罢了。
(责任编辑: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