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在内心深处,在意识和潜意识中,都把血缘关系看做最可靠的外部关系,朋友关系在亲近度、稳定度和牢固度上显然不及前者,反目成仇、割袍断义的事时有发生。为了使朋友关系上升到血缘关系,人们结拜为兄弟,使朋友关系有了一层虚拟的、想象中的、心理而非生理上的血缘关系,是现实血缘关系的一种替代品。在这个举动中,个体得到了替代性满足。
结义行为除了使个体得到替代性满足外,社会舆论也会对当事人产生巨大的监督和压力。一个人,如果背弃了拜把兄弟,他的信誉就破产了,在社会上也就很难立足了。相反,如果全心全意地忠诚于义兄义弟,就会获得很高的评价,甚至流芳千古。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关羽,关公。
义父、义子同样可以用这个道理解释。
古人之所以热衷于结义,反映了个体在复杂、庞大的社会现实面前的孤单感、无力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越是处于乱世,越是处于江湖,这种感觉就越强烈。而结义也就更多地发生在这个时期,这些人身上。
(责任编辑: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