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有道是: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庐山秀。三清山的名气虽然越来越大,但终究大不过这一些传统名山,然而,大凡走过三清山的人,几乎都有一致肯定,那就是三清山的雄奇和优美定然不在它们任何一个之下。
三清山坐落在江西上饶东北部,素有“天下第一仙峰”之誉。它与龙虎山一样,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因玉京、玉华、玉虚三峰宛如道教的三位鼻祖——玉清、上清和太清,列坐群山之巅而得名。
远离尘嚣,没有宏大的形象工程,没有皇家祭拜,没有达官贵人光临,虽有山水之秀美,古建之精巧,却少人问津。有识之士偶尔阅山赏景,叹为观止,也只在民间流传,不为世人所重。这或许是三清山的不幸。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名山总会扬名的。
三清山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葛洪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东晋升平年间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上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第一位传播者。唐朝时期,道教被朝廷奉为国教,士穿行往返于大江南北,三清山的道教也随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朝山香客络绎不绝。
三清山的迥异,在于它的跌宕起伏,它的激烈,还有激烈之后的宁静。如果这样的跌宕又被江南的水气绿意晕染,该有了何等的诗情画意?国画里的山水泼墨,洇湿在南地柔软宣纸上的大片水墨就该因缘于南方。三清山就是一幅国画。深壑里异峰铺排,层层叠叠,遍处奇松乱花点缀,而泼洒其上的云雾是大手笔,汪洋恣肆,大开大合,让三清山仙气缭绕、瞬息万变。
这样的天下无双福地自然会有很多古人的足迹。熟读过的《核舟记》里,那个小小的满是皱褶的核桃刻的小舟上,悠闲泛舟的苏轼、佛印,都曾到过这里。还有遗世独立的八大山人也垂青此地,他在这里作画了吗?八大作画,留着清白叫人想,宣纸上,摘一片三清山的云,挪一块怪石足够,或者还画上去池塘里几声奇崛的蛙鸣——就一只蛙,鼓鼓的大脖子一收一缩,满山谷都是它的声音了。哇鸣水静,水上云卷云舒。出得山门,山门上书:众妙之门,玄之又玄。“玄”有空廓无边的大意念,三清山更多的只可意会的神韵因此而难以言传吗?
一路拾级而上,山中的云雾如从天外涌来,一片迷离。两山相夹,树木丛生,石梯九曲,游人如织,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登山图。稍远山峰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的雾中松柏更是神秘莫测,令你揣摩不透。
通往深处的路崎岖蜿蜒,曲曲折折,在浓雾的掩盖下,更显神秘。漫登云梯,环视四周,水气氤氲,雾气弥漫,不见峰影,只有层层密林和叠叠树枝,幽幽深深,迷人致远。两处的奇松怪石在脑海中与各种传说交相辉映,在白雾飘渺中时隐时现。站在路边往下看,看不见渊深几许,但一定是深不见底。在茫茫雾霭中,人宛如穿行于诗画之中。谷风吹来,一股清凉之气濡在心间,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快感。置身这般清静纯洁的世界,你会作何感想呢?大自然扑朔迷离,神秘诡奇!这三清山雨雾中的绮丽妩媚,读不透,描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