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福州三坊七巷】古朴沈家大院,爱国老臣之心(3)

2009-08-05 15:14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佚名
然后该是一些具体的做法了。 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垦荒山。到厦门、汕头、香港等地招募百姓,让他们免费乘船来台垦荒,由官方供给口粮及耕牛、农具与

然后该是一些具体的做法了。

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垦荒山。到厦门、汕头、香港等地招募百姓,让他们免费乘船来台垦荒,由官方供给口粮及耕牛、农具与种籽。“募民随往,与地使耕”,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才能安居乐业,这是台湾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一直严厉实行的种种渡台禁令,在他的奏请下也终于废除,台湾与大陆的交往开始通畅了。

1874年的时候台湾有多少人台?没有找到统计数字,但有1690年的数:三万人左右。1690年到1874年间海禁一如暨往,所以人口的增长也不可能太快。后来的变化就大了,到1892年,竟达到254万人。

调整行政区划,增设郡县。台湾原来只有一个台湾府(今台南)、四个县(台湾、凤山、嘉义、彰化),两个厅(淡水、噶玛兰),辖区太大了,许多地方鞭长莫及,根本没人理睬。光绪元年底,朝廷同意沈葆桢的提议,设立台北府,其他的县、厅也相应做了调整。

整编部队与修构炮台。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当兵,又没有管理,清兵中就不乏痞棍之徒,勾结土匪、欺凌百姓之类的事都敢做。沈葆桢将内地新式军队调动,重新整编定制,部署到海防要地。没有稳固的防线,“夷”们说来就来,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也失去意义。安平炮台,这是1874年开始修建的,修它的目的是为了痛揍日军,结果仗还没打上,朝廷就用钱跟人家“和解”了。台湾的这个炮遗址现在还在,1975年台南出资修整一新,恢复旧观,僻为公园,门额上由沈葆桢亲手题写的“亿载金城”几个大字也油漆一新,还专门塑一尊沈葆桢的塑像让人敬仰。

此外还修路,设立“番塾”招收高山族子弟入学,以知识“开化”他们;引进洋机器开采煤矿等。一年零15天,这是沈葆桢在台湾任最高长官的日子。一年零15天的时间即使在他自己的一生中都微不足道,在数千年中华民族悠悠历史长河中更是白驹过隙,但是对于台湾来说,其意义却是极其深远的,这一点,也许连沈葆桢自己当时都未必料到。当然他更不会料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一个《马关条约》又把他曾苦心经营起来的台湾割给了日本。

如果让他留在台湾一直“钦差”下去,沈葆桢肯定还会兴勃勃的,但是1875朝廷要委他以新官衔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官升了,权大了,俸禄多了,苏、皖、赣,中国最富庶的三个省都在一手掌管之下,重要性仅次于直隶总督,别人梦寐以求,垂涎三尺、绞尽脑汁也不可得,他竟又动了罢官回福州宫巷老家的念头。夫人林普晴已于两年前去世了,家中尚有潘氏、吴氏二妾。一妻二妾共为他生下七子八女,极其庞大的一个家族。真想歇息在他们之中,含饴弄孙,享受亲情。身体实在太差了,哮喘兼腰背疼痛,不如归去。可是朝廷仍然舍不得他走,“海防要紧,自应迅速到任,以专责成”。他无计可施,皱着眉,叹口气,也只好动身。

船政的事,他奏请由北洋帮办大臣、前任江苏巡抚丁日昌接管。担子是卸下了,心其实还一直系在上面。1877年1月13日,他会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联名向清政府重申派遣海军学生赴法英的建议。此次朝廷倒是很快同意了。于是38名留学生从船政前后学堂毕业生中挑出,在这一年的3月31日启程出国。这是福建船政局派遣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也是中国政府公派的首批赴欧留学的“官费留学生”。

在两江总督位上,沈葆桢呆了四年。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了六次辞职信,弄到最后连西太后都出面对他“温谕劝慰”一番了。旧中国污秽黑暗的官场中,像他这样视乌纱帽如一块烫手山芋,不厌其烦屡屡递上《吁请辞江督折》之类奏折的人,肯定不会太多吧?

辞职信写归写,公事也还是积极地处理着。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整顿盐务,至少这三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做得不错,几次救灾赈灾又让他颇得民心。可是他终于支撑不住了,光绪五年十一月初六,死在了两江总督任上。几天前,他还给朝廷过上一个折,奏请再派一批船政学生到欧洲留学。中国要强壮起来,就必须迅速培养出一大批精兵强将啊,不能再迟疑,也不能再让我们的子弟光会吟诵那些之乎者也了。弥留之际,他让身边的第四子沈瑜庆草拟“遗疏”时,说到的仍然是“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

沈葆桢死了,死在异乡,终年59岁。虽然灵柩在这一年底千里迢迢运回福州,但他再也不能睁开眼了,再也看不到故乡的山与水,看不到幽深绵长的宫巷,看不到大门两侧高耸着马头墙的沈家大院,看不到自己那间嵌有一道道冰裂纹窗棂的卧室了。但他可以瞑目了。福建船政从创办至1905年12月停办,共制造兵、商船40艘,前后学堂毕业生则有629人,其中106人赴欧留学,陆续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海军的中坚力量。除了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林泰曾、方伯谦、萨镇冰这一大批著名的海军舰长外,船政学堂的毕业生中还有两个人后来介入另一领域,同样成绩卓著:首批留学生陈季同将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以及礼教书籍译成法文,在巴黎刊行,引起欧洲各界人士注意。另一个同样是首批的留学生严复,则把西方的哲学与社会政治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在沈葆桢长眠地下17年之后,他的得意门生严复翻译了英国博物学家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进化论观点震动整个中国,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小巷依旧宁静,沈家大院依旧古朴,他的身影却永远消失了。

(责任编辑:胜地怀古)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