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古镇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腹地,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历史悠久,因伏龙山下两个状如“龙眼”的汆水洞常积水成潭,古镇自“龙眼”之间穿过,形如“龙鼻”,因而得名。自秦统一全国至今,由梅树龙潭到如今龙潭,具书面记载的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湄舒河自古以来就是连结酉水汇入沅江,通往江浙的大通道,自雍正末年废除土司制度,取消“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后,江浙、湖广、重庆等地客商纷纷云集龙潭古镇,运来大宗食盐、布匹等日用百货,运出桐、茶、漆、朱砂、水银等特产。古镇上盐号、商行、店铺林立,有“货龙潭”之称。江西商人会馆万寿宫、湖南商人会馆禹王宫等相继建立起来,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抗日战争日期,龙潭古镇成为沦陷区民众避战的大后方,1.5平方公里的小镇上云集了8万人,商贾云集,人烟阜盛,使龙潭一时蜚声全国,被誉为“小南京”。
龙潭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清代就设立了公学。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王勃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赵世炎,老一辈无产阶级教育家赵君陶,原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原华北区军委书记张朝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等,都诞生在龙潭古镇。
龙潭古镇是采风的好地方。作家沈从文在龙潭写过古怪“女匪首”王幺妹的故事;著名女作家丁玲也描述过古色古香的龙潭中学;戏剧家田汉在离别龙潭的时候,吟下了“酉阳孤塔隐山岚,巨石撑天未可探,闻道鲤鱼多尺半,把竿何日钓龙潭”的七绝诗。
小桥,流水,石板街,吊角楼,这些古老的风景仿佛都在梦里闪现。没有江南小镇的精致也无北方古镇的大气,却有着土家族,苗族最朴素的风味与格调,这就是龙潭古镇。宛若深山里的一块璞玉,静静地偏安于时间之外的另一种存在。
古镇顺湄舒河而建,规模庞大,保存完好。现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鉴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时隐时现。50多座土家吊脚楼翘角飞檐,形态美观。街上店铺林立,巷道相互连通。封火墙壁垒森严,气势恢弘。四合院古朴幽静,颇具特色。街上店铺林立,巷道相通。封火墙壁垒森严,气势恢弘。四合院古朴幽静,颇具特色。古树、古井、古桥、古码头、古建筑浑然一体。相传,龙潭古镇上的万寿宫是为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而准备的行宫。
阳光照在古镇杨二客栈的吊脚楼上,散发出木屋特有的芳香。永胜街的石板街在阳光下也格外的油亮可鉴,让人通过它超越历史走进千年,去温存古镇昔日无尽的沧桑和辉煌。古街不算宽,约有六米。沿街望去,无尽的石板街弥漫着一种沉凝神秘的气氛,显示着古镇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
街道两旁遗留着民国时期留下来的防火栓,文革时期那些斑驳的标语。人民公社,合作社和那些被风雨剥离的一道道高大的土石结构的院墙,有些墙壁上还堆积着几捆干燥的柴火。被烟雨涤亮的屋脊,以及那还残留着灰烬的炉灶,架着三角的火塘,似一道道明亮的阳光从时光的隧道里将我的眼睛刺疼。在这里我似乎走出了红尘之外,若这烟雨中黛色的苍山一样,静止了下来。
虽饱经岁月的沧桑,“万寿宫”至今保留着许多行宫的物证,其中取黄花犁木做成的御用龙椅与座后屏风,造型别致,雕刻工艺精妙绝伦;御用床神及刻有“九五之尊”的二龙奇宝洗脸架、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仙鹤寿星均是烤贴真金,令人叹为观止。皇妃床、宫女床各有规格标准,花鸟虫草,活灵活现,身份地位一目了然,把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刻画得淋漓尽致。
由于“万寿宫”的大气磅礴,引来过无数文人志士、军政要员、商贾阔佬的垂青与驻足。贺龙元帅曾在此领兵驻防一年,湘西文豪沈从文随贺龙入宫留守半年,并写下“一个大王”的故事。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路过龙潭时,还在此召开进军重庆的军事会议。
从狭窄的路口步入龙潭古镇,眼前是一幅多彩的生活长卷。天井式简陋的古镇茶馆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坐在茶馆里的七八个老人脸上挂着恬然的笑容,抱腿舒坦地坐在椅子上,抽着老式的筒烟。茶馆门口的街边,煤炉上两只锈迹斑斑的水壶,正“呼哧呼哧”地冒着蒸汽。低矮的穿斗房屋檐下,刚刚做好的豆腐散发着豆香。另一边,一对夫妇正在自家作坊里烤制饼干和蛋糕,刚出炉的饼干蛋糕的香气和着豆腐的味道一起飘散在古镇悠长的街道上。
置身于古镇之中,可以用手去触摸历史,用神经末梢去感知逝去的辉煌。曾有日本学者在考察古镇后赞叹:“古树、古井、古桥、古码头、古建筑形成一体,民居与码头、会馆交相连接,不仅自然景色绝佳,而且历史价值也极其重要,完全可以和丽江四方街媲美。”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