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广陵琴派的琴艺境界:身、律、心的统一(2)

2009-04-14 16:2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同年间的另一位广陵古琴大师徐祺先生,善于吸取他人之长,蓄意开拓,斟于创新,曾周游诸地,遍访名师,倾毕生鸿力,编著了广陵派最具影响的《五知

   同年间的另一位广陵古琴大师徐祺先生,善于吸取他人之长,蓄意开拓,斟于创新,曾周游诸地,遍访名师,倾毕生鸿力,编著了广陵派最具影响的《五知斋琴谱》。其指法细微精妙,缓急有度,同时倡导循古不古,音韵并茂,成为后世广陵派传承者的先导。

时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广陵琴派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古琴大家,其中以扬州仪征人士吴灴为代表。他师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又莫逆之交与徐琪之子徐越,因此继承了徐门两家的琴风,同时又精研各派指法,讲究调汇气韵,促使广陵派琴曲向“指法严实,刚柔相济”的方向发展;尤其难得的是,吴灴主张“曲传音节,传其神妙”,不仅丰富了广陵派琴曲的感情内容,同时将表现形势与演奏内容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提倡二者的相辅相成。其“音随意走,意兴妙和”的思想与而今“身、律、心”三位一体的学道不谋而合。

清之后,秦维翰弟子孙檀生之子孙绍陶于一九一零年与友人胡滋蒲、王方谷、夏友柏等人于扬州史公祠内梅花岭下创立了广陵琴社,并任社长,为广陵琴派的发展和中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孙绍陶10岁即能文能琴,后师从广陵琴家解石琴、丁玉田,琴艺益进。结社后,他精研琴曲,广培桃李,为继承和发展广陵琴艺,树立“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并济、音韵并茂”的演奏风貌,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再传弟子张子谦、刘少椿等均为广陵派一代宗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陵琴社进入兴旺时期,社友多达五十余人,他们继承广陵琴派艺术传统,切磋琴艺,弘扬琴学,使得古琴文化空前繁荣。一代名家张子谦先生,是我国第一位职业古琴演奏家,他精研琴学七十余年,结友甚广,集各家之长,掌一门精要。而另一位古琴名家刘少椿先生,为扬州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他倾毕生精力弹习琴学,尤精操缦。抗战时期,曾为一张古琴视家中财物而不顾,因得别称“琴痴”。刘少椿先生朝夕与琴为伴,延师三载余专攻琴艺,功力终至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并于一九五六年录制广陵琴曲八首,造就广陵派第一部音响资料。曾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古琴,其弟子林有仁、梅曰强、张正吟、刘如珍、刘蓉珍等,均为当代其名古琴大家。

自清初之兴盛到如今的日趋成熟,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成就了广陵琴派“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并济、音韵并茂”的独特演奏风格。这十六字箴言包括了对于音律的明辨,指法的推敲,琴曲的意境和在处理曲目与自身感情和修养时的把握。其精髓就是要将“身、律、心”三者相互矛盾的状态用艺术的方法统一起来,使技艺与情感达到至美境界。分开来说,“跌宕多变”是指处理乐曲句、段的方法。广陵派信奉乐句可长可短,不受约束,密而有序,长而不混,短而不促,乱中有致,给人清和淳朴之感;同时要求在指法的处理上讲究缓中带急,急中有缓,将平淡常规的旋律处理成清奇脱俗,洒脱自如的音调,犹如梧叶翻飞,鸿雁来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