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苏轼书法思想的重要影响(3)

2011-02-24 10:24
来源:炎黄中国 作者:李放
道如韩子频离世,文比欧公复并年。 我不街恩畏清议,束当难致泪潜然。 由此可知,苏轼对米莆的影响首先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他对苏轼的崇拜和感激也


  道如韩子频离世,文比欧公复并年。


  我不街恩畏清议,束当难致泪潜然。


  由此可知,苏轼对米莆的影响首先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他对苏轼的崇拜和感激也首先因为受惠于其思想和文章。至于黄庭坚则更是这样。他在《跋秦氏所置法帖》中说:


  巴蜀自古多奇士,学问文章德慧权略落落可称道者,两汉以来盖多,而独不闻解书。至于诸葛孔明拔用全蜀之士,略无遗材,亦不闻以善书名世者。此时方右武人,不得雍容笔研,亦无足怪。唐承晋宋之俗,君臣相与论书以为能事,比前世为甚盛,亦不闻蜀人有善书者。何哉?东坡居士出于眉山,震辉中州,蔚为翰墨之冠,于是两川稍稍能书,然其风流不被于巴东黔安。又斗绝入蛮夷中,颇有以武功显者。天下一统,盖百余年而文士终不竞黔人。……子明常以里中儿不能书为病。其将兵于长沙也,买石摹刻长沙僧宝月古法帖十卷,谋舟载入黔中,壁之黔江之绍圣院,将以惊动里中子弟耳目。它日有以书显者盖自我发之。予观子明欲变里中之俗,其意甚美。书字盖其小小者耳。它日当买国子监书,使子弟之学务实求,是置大经论,使桑门道人皆知经禅,则风俗以道术为根源,其波澜枝叶乃有所依而建立。古之能书者多矣,磨灭不可胜纪,其传者必有大过于人者耳。


  黄庭坚是江西人,同乡秦子明建祠堂特意将远道带回来的法书刻于其壁以方便乡里学习,于是黄庭坚为其而写下这段很长的题跋。这段题跋表明:一、苏轼在当时对书法的影响巨大,自古没有书法名家的蜀地因为出了苏轼,人们开始热衷于书法,而有见识的江西人也因为苏轼的影响开始注重书法;二、黄庭坚指出,苏轼能够产生于自古没有书法名家的蜀地,可知苏轼取得的书法成就并不单纯是学习书法的原因,而是因为他有过的道德学问;三、黄庭坚强调要改变书法落后的乡风根本的问题是让人读书明理,道德学问才是书法的根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书法思想对黄庭坚的影响之深,黄庭坚的书法观点与苏轼的观点对非常一致,对书法认识都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阶层鲜明的主体性色彩。因此说,苏轼对书法的影响不但表现在书法的形式方面,而且表现在人们对待书法的思想态度上,这种思想态度是苏轼书法思想的整体特征最直接的反映。正是苏轼这种书法思想基本精神的影响促使宋代书坛提高了对文化品位的追求,由此带动了北宋中期书法的振兴。


  其次,与苏轼书法思想力主创新主题精神相联系,他对书法发展的重要影响还表现在宋人对自成一家的书法风格的追求上。苏轼在《跋王晋卿所藏莲花经》中曾说:“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唐人论作字之法者尤多,欧阳询的“八诀”、“结体三十六法”,张怀瓘的“裹结法”等等,多是单就一种字体,尤以楷书为主;或针对某一些构造类似的具体文字所提出的。而在苏轼看来,作字并没有那么多固定不变的规矩,他从大处着眼,善于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发现主要矛盾,其所谓“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超越字体种类,能言前人未言,他的这一命题的提出本身也是对前人结字技法理论的一种超越,表现了他一贯的创新精神。他的这段话使黄庭坚深受启发,黄庭坚说:“东坡先生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确论也。余尝申之曰:结密而无间,《痊鹤铭》近之;宽绰而有余,《兰亭》近之。若以篆文说之,大字如李斯峰山碑,小字如先秦古器科斗文字。”并有诗云: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