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奏《南风》治天下(2)
2011-06-09 10:01
几千年来,人们谈论琴,几无不尊崇虞舜弹奏的《南风》之曲,它成了中国历代琴文化中关于琴德的文化标志,儒家对琴定义为:琴者禁也,禁邪思,以正
几千年来,人们谈论琴,几无不尊崇虞舜弹奏的《南风》之曲,它成了中国历代琴文化中关于琴德的文化标志,儒家对琴定义为:“琴者禁也,禁邪思,以正人心也。”虞舜《南风》琴曲被奉为琴道典范,盖因其“德如泉流”,“以平天下之心”,“以琴道致和平”的内涵。“和”是历代儒家音乐美学中最下之心”, “以琴道致和平”的内涵。“和”是历代儒家音乐美学中最受崇尚的理想境界,古琴曲《南风》正是心平德和的平和之音,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广久远。
由此可见,在文人的古琴音乐思想中,每一涉及古琴曲《南风》,都被放在最尊之位。这是源于古老的正统信念,具有更多的政治性,它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一致,也是怀有政治抱负的文人要在琴上体现的崇高理想。唐人许敬宗的《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是应皇帝之命所写,诗的中心是在歌颂圣君的天下大治:“琴上凯风清。”歌颂当世君主,有时比之古圣,有时直接颂之,虞世南的《奉和幸江都应诏》与许敬宗的诗境相近,在于称颂当代君主的圣明:“虞琴起歌咏,漠筑动巴谕。”是说琴上如虞之大治以歌《南风》,颂喻甚高。李迥秀在其《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中,也以虞舜熏风之琴来称颂皇帝“手舞足蹈方无已,万年千岁奉熏琴。”张濯的诗《题舜帝庙》因风想琴曲,颂圣治:“向晚风来庭下柏,犹疑琴曲韵南熏。”可见颂圣人之德,琴之《熏风》曲成为有特别象征性之代表。
李白的诗中也有以圣贤之德存于琴而颂的诗,《送杨少府赴选》以《南风》之琴来写其时的政治清君圣主,诗写琴既在颂圣,又在怀贤:“大国置衡镜,准平天地心……吾君咏南风,衮冕弹鸣琴。时泰多英士,京国会缨簪。”元稹在《桐花》诗中更借梧桐研琴而颂圣贤,辨雅郑,阐发圣贤琴的至高境界:“……君闻熏风操,志气在愔愔。……北里当绝听,祸莫大于淫。南风苟不竞,无往遣之擒。……天子既穆穆,群材亦森森。……和气浃寰海,易若溉蹄岑……”全诗述裁桐为琴,用音乐抒发理想,以琴调君、臣、民、事、物,用《南风》劝君主致孝、礼贤,戒奢侈,忠祖先,用心治国。元稹此诗中圣贤琴心,精微周到得到充分的表达。
在李夷亮的《南风之熏赋》中写道“伊昔虞帝君临、忧劳是切,将纳隍为己任。垂大训于前烈、援琴写操、知庶政之惟和。”显示了虞帝治天下而用琴的意义所在。李方叔也有《南风之熏赋》,说“熏风”是“养人顺圣”之用,也就是说利人民之生息、助君王之德政,则又不只是解民之温了。所以,大治之天下则是“歌祖德而庶事用康,谐舜乐而鸣琴不撤”了。韩愈在《上已日燕太学听弹琴序》记述了太学之十多位儒官的宴会上,听一位儒生弹奏歌颂圣贤之曲,追夏、商、周三代之遗音,悟上古圣人之德的特别集会。与会者:“……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新声,褒衣危冠,与与如也。有一儒生、魁然其形,抱琴而来,历阶以升,坐于尊组之南,鼓虞代之《南风》,赓以文王宣王之操,忧游夷愉,广厚高明,追三代之遗音,想舞雩之咏叹。及暮而退,皆充然若有所得也。武公于是作歌诗而美之,命属官咸作之,命四门博士昌黎韩愈序之。”此宴会中奏一系列圣贤之曲,以至于日暮方毕,而且人人作诗以记之以美之,乃是在怀上古圣君之德三代洽世之盛。这次集会是圣贤琴的一个隆重展现和宣示,诸儒官虔诚之极,“皆充然若有所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