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历史中“春典(行话)”能保护艺人

2009-05-10 08:3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孙福海
作为一种行为保护的手段,“春典”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题图为常连安表演戏法

一场演出,场上的艺人在台上表演,该接他场的艺人未到,怎么办“掌穴”的,即整场演出的负责人,就会告诉在台上表演的艺人“嗨点使”,或是“马后”,就是让艺人放开使活,说得长一点,好等未到的艺人;如“掌穴”的对台上的艺人说“蹶着点”,或是“马前”,意思就是可以少说一点段子中不必要的情节,缩短演出的时间,快一点。“嗨”是“春典”中“大”或“多”的意思;“蹶”是“春典”中“小”或“少”的意思。无论是“嗨点使”、“马后”,还是“蹶着点”、“马前”,如果让观众知道了,肯定不会满意的。可是又要照顾艺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就只能使用“春典”进行交流。

再如,有能耐的艺人在什么场合演出什么段子,艺人要视观众的情况来决定。比如观众群文化层次较高,可以使“文哏活”,因为“包袱儿”容易抖响;如果青少年观众多,就应该使“皮儿薄”的段子。且不说艺人“撂地”,就是进了茶社、剧场演出,门外竖立的“水牌子”,即演出广告,报纸上登的广告,也只刊登艺人的名字,很少登演出的段子。因此,在一段的情况下,有经验的艺人在台侧或在台上,瞄上一眼台下的观众,就可知道观众的需要,并以此决定使哪块“活”。但在“逗哏”的和“捧哏”的商量演什么段子时,不能让外行听见,以防“泄密”。因此,有一些段子也有“春典”,像《黄鹤楼》叫“楼腿子”,《八扇屏》叫“张扇儿”,《俏皮话》叫“平缝儿”,《树没叶》叫“干枝子”,《大上寿》叫“罗口”,《空城计》叫“站门儿”,《地理图》叫“跑梁子”,《梦中婚》叫“晃亮子”,《白事会》叫“报出子”,《夸住宅》叫“谝窑儿”,《栓娃娃》叫“爬坡儿”,《相面》叫“戗盘儿”,《福寿全》叫“丧碟子”,《论捧逗》叫“张咧子”,《拉洋片》叫“把光子”,《窦公训女》叫“钻斗儿”,《学数来宝》叫“默梆子”……

也有另外的一种情况,“逗哏”与“捧哏”的在上场前不用商量,而是用“包袱儿”“问”观众,这里提到的“问”不是“春典”,所谓的“问”就是试探,试探观众吃什么样的“包袱儿”,知道之后再开始“使活”。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前场艺人说的段子,或是某个“包袱儿”,后边上场的艺人不知道,会出现重复使用的情况。这也没关系,后台管事的或是捡场的发现,马上会喊一句:“越了!”台下的观众根本听不懂,也就无所谓,而台上的演员立即就会改说别的段子。以上所说,都是视观众的情况来选择要说的段子,用“春典”说,叫“把点起春”,“点”就是观众,“春”就是相声段子。

台上的艺人在“使活”,忽然听见从后台传来“ 棚,摆金”这句话,那么艺人就得立马儿找相声的“底”,结束演出,鞠躬下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茶社、书场都是在艺人说过一个段子后,向观众敛钱。如听后台管事的一喊“ 棚,摆金”,就是告诉台上的艺人:“外面阴天( 棚)了,要下雨(摆金)啦!”艺人就会快点结束,否则,如果打闪,闪后带着雷声,观众会“起堂”,即离开剧场。这样,钱也就敛不上来,节目就算白演啦。

作为一种行为保护的手段,“春典”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且,作为艺人之间的交流手段,“春典”也起到了江湖中人相互帮助的作用。如艺人在“走穴”中,遇到困难、问题、麻烦,不管双方是否认识,只要用行话进行交流,就立即能得到关照。他们是怎么对话的呢?

(责任编辑:韵寒)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