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寻找出路,百年历史的相声艺术等待自我救赎

2009-04-14 15: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公众对相声表现出的热情让组织者又惊又喜。

“谁要赞助我们500万元建博物馆,我立刻跪下给他磕三个头。”前不久著名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的这句话不知道会让多少老相声迷心酸。博物馆的事情还远。2008926日至117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与中华曲艺学会在北京主办了“相声百年展”。

 

常氏家族的手

抄相声册,王世臣说相声用了30年的桌围子,马季的手稿、文房四宝,郭全宝演双簧时戴的小辫、用过的京胡,刘宝瑞穿过的大褂,梁左创作相声的手稿和电脑,民国时相声的剧场海报、老照片、老唱片……展览分成“相声的渊源、相声的传承、相声的成长、相声的新生、相声的春天”五部分,通过文字、图片、文物、影像等方式,勾勒出相声艺术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理清师徒相传的历史轨迹,呈现了绵延百年的相声历史画卷。

这是相声诞生一百多年来,第一个关于它百余年历史的实物和图片展览,它们见证了相声过往的辉煌。伴随着这次展览的,还有人们对相声现状的反思及对未来的求索。

生活中“舍不得”的相声

公众对相声表现出的热情让组织者又惊又喜。此次展览的展品搜集负责人安文利先生介绍说,平时每天大约有四五十位观众,周末的时候能达到两百人,这对展期长达一个半月的展览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了。

一位76岁的老相声迷,把展览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了三四个小时;北京市石景山区的一对老教师夫妇,主动捐出了一套1982年的侯宝林相声全套塑料唱片;一位业余雕塑家赠送了马季、侯耀华、李金斗、常宝华等20多位相声明星的面部雕塑作品。

已经退休的徐女士说,小时候家住西单,那时候西单商场二楼的茶社里有相声表演,每天放学路过都要进去听一会儿相声,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直到现在,听相声依然是她最大的爱好。“要是生活里真没有了相声,我可太舍不得了。”

人们并不仅仅在回忆里重温对相声的情感,现实中同样对相声充满热爱和期待。

专程从西安赶到北京看“相声百年展”的解放军某部文艺战士胡东营说:“战士们都喜欢相声。相声灵活性强,随时随地都能来一段;题材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国际政治什么都可以出现在相声里。相声里除了幽默,还有智慧,让人开心又耐人寻味。”

近几年声名鹊起的德云社,火爆到要提前两三天排队买票,甚至滋生了票贩子。人民网关于相声小剧场的评论说:“从观众万人空巷看相声、人山人海听现场的现实看来,相声艺术依旧存在着深厚的民间群众基础,人们对于相声艺术的热爱并没有随着相声艺术近年来的持续低迷而消失。反而出现了饥不择食、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声艺术的断代之忧

然而,对于今天的相声,似乎质疑比夸赞的声音更响亮。很多人觉得现在相声“不逗笑”、“耍贫嘴”、品位不高雅。相声确实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谈及相声博物馆的筹建,姜昆曾经说:“如果我们这一代再不完成这件大事,相声很可能就断档了。”后继乏人,是相声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如今说起相声,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老一辈的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马季等,之后一辈的侯耀文已经辞世,而姜昆、李金斗、冯巩们也都不再年轻。青年相声人才匮乏,而且很多相声演员稍有名气便改行去拍影视剧、做主持人。

在侯耀文去世后,侯宝林的孙子、侯家第三代唯一以相声为职业的侯震,面对“侯门相声唯一传人”的重担,感到压力很大,他说:“对于侯派相声,我只能算是入门级的学员。大家都在说‘唯一传人’这个事,但这不是我一味追求就能达到的……像我爷爷,他们那时候不说相声就没饭吃,但我这代从小没受过这个苦,没有承受过那么大的竞争压力。对我爷爷他们那些东西,继承下来就很难了,想要超越就更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