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寻找出路,百年历史的相声艺术等待自我救赎(2)

2009-04-14 15:3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马三立之子、著名相声演员马志明甚至也有这样的感慨:“现在我落了个传统相声的代表,其实我学的只是老爷子(马三立)的一点渣子。” 很多对相声

马三立之子、著名相声演员马志明甚至也有这样的感慨:“现在我落了个传统相声的代表,其实我学的只是老爷子(马三立)的一点渣子。”

很多对相声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想成为相声生力军也是困难重重。华北电力大学艺术团的相声搭档刘思聪和石介甫在高校中备受追捧,举办的专场演出反响极好。谈到会不会往相声的路上发展,石介甫说:“想说好相声,需要长期的训练来培养相声的感觉。我从小学就开始学相声、说相声,太喜欢相声了。可是毕业了可能还是会做与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做专业的相声演员会有很多难处,家里也会反对的。”

麻烦不止一个。在艺术积淀的传承方面,相声面临同样的断档危机。

常宝华强调相声的“规矩”:“现在都没有规矩了,还不知相声元素都是什么呢,随随便便就说相声。比如包袱,现在外行人都知道包袱了,以为包袱就是逗乐吗?它是一个有机的组成,有特定的元素和结构,最后是要体现‘必然笑声’的。”

早期相声艺人们往往都会说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段子(脚本),那些经典的相声段子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润色,段段精美。有了这些宝贵积淀,演员们再创造新段子也能把握住相声的艺术特色和运用方法。但现在的年轻演员会说的传统段子少之又少,很多传统段子已经失传了,缺乏积淀的问题日益凸显。

侯宝林的好友、对相声颇有研究的著名漫画家方成对此惋惜不已:“如果流传百多年的那种相声表演艺术不再继续传下去,不需很久,为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驰誉国际间的那种传统相声艺术形式,就很难继续存在,也不会再出现像马三立、侯宝林那样的幽默相声演员。”

逗笑也要逗得有格调

相声艺术发端于北方,确切地讲是京津老一代民间艺人的白话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和天桥杂耍一样的民间娱乐形式。在摆摊撂地的阶段,相声内容里有许多低级的东西。那时候相声的观众是没有女性的,规矩人不许听相声,谁家孩子听了相声,回家就是一顿打---听相声是学坏的开始。后来经过张寿臣、侯宝林、常宝霆、罗荣寿、孙玉奎、全常保等相声名家的提炼和改良,以及老舍、吕叔湘等文学家的参与、帮助,相声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在引人发笑的同时,又会让人感动,或启人深思,或令人回味,使人享受审美的情趣。

相声大师们是把相声作为一种艺术来表演和研究的。侯宝林常常说:“相声是一门综合艺术,不是消愁解闷耍贫嘴,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多种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据说排演《关公战秦琼》时,他特地请教了京剧艺术家---关公那个代表性的亮相姿势,究竟是左手捋髯、右手背在身后,还是右手捋髯、左手背在身后?这种执著的艺术追求,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侯宝林成功的秘诀,也正是凭借无数前人的这种精神,相声经受住了百年的考验。

同样的魅力在马三立身上也可以看到,他对社会和人的心理的把握是极其到位的。有人说,不是说马三立的笑话有多好笑,而是他瘦小的身躯里有一种精神力量,能让你津津有味地听并且有所回味。网友小飞在博客里写道:“马三立的相声,不会像今天的相声演员一样,把相声变成联欢会般的热闹,但人们会因为他的相声永远记住马大哈、马洗澡、马大善人、马大学问……”

然而,现在的相声少了这种追求,渐渐远离了“艺术”的高度---不需要观众反思体味,就是“为笑而笑,笑完拉倒”。于是,脏哏、臭哏、荤哏、伦理哏、生理缺陷哏等又沉渣泛起。姜昆对此痛心疾首:“如果说相声就是逗大家乐的,不需要什么思想、什么内涵,那它跟网络上、手机上的黄色笑话还有什么区别?”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