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认为,“写相声、说相声的人要有责任感。相声要有文化自觉性:我要写什么,不写什么,唱什么,不唱什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常宝华也说,对相声而言,“笑是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
寻找相声的出路
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观众的品位越来越高,相声想要触动他们的神经必须要费一番苦心了。相声人在不断地探索。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就职于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郝雨说:“相声现在发展出了很多新形式,但这都只属于锦上添花,相声要发展,还得靠自身的精髓,寓教于乐也好,针砭时弊也好,甚至纯娱乐也好,都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生活。”
而小剧场正是相声近年来寻找到的贴近百姓的新舞台。小剧场的表演直观生动,互动性强,气氛热烈,是相声的沃土---长衫大褂、扇子、醒木、叫好声不绝于耳,那种扑面而来的轻松惬意的氛围,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知名的小剧场比如北京的德云社、东城区周末相声俱乐部,都是相声回归互动现场的成功范例。有人说,郭德纲成功的关键所在,是坚持相声传统的“平民路线”,他的相声内容几乎全是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德云社的成功,似乎让人们看到了相声逆境中崛起的希望。
针对相声演员的素质问题,很多专家呼吁要建立相声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声演员的肚子就是杂货铺”,台上的演员跟台下的观众是要“斗智慧”的,演员要有足够的智慧才能逗观众笑、启迪观众思考,这就要求演员们要多学多想多积累。
而提高相声人素质的长远之计则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曲艺专科学校只有苏州评弹学校和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两所,相声教育在其中又被挤压在一个小小的角落。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日前在河南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曲艺节上说:“正规现代的曲艺教育链条的完善与确立,是传统曲艺获得现代复兴‘四两拨千斤’的有效手段。”相声演员刘伟也曾说:“师傅(马季)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能收集到的他和我们这些弟子的演出视频资料都做成影像,然后拿到大学里面讲给学生们听,以此来传承相声这门传统文化。”
郝雨说:“相声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只要我们还说话,相声就可以延续下去。但是相声需要不断创新,比如形式上可以多元化,舞台、剧场、网络各种形式都可以发展。内容上也可以分层,比如分为晚会相声、先锋相声、学生相声等。”
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洗礼的相声,如今又走到了岔路口。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它今后的命运还无从得知。“相声的本质是创新。
相声走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相声人革新改良的结果,我们也要不断创新去迎接相声辉煌的明天。”10月20日,姜昆以此作为“相声百年展”的解说结束语。
或许唯有创新,才能使相声摆脱目前的颓势,实现它的自我救赎。
(编辑:猪猪)